刘再复对李泽厚说,他在芝加哥大学听过德里达(美国哲学家)的一次演讲,两个小时就讲一个问题,礼物不是礼物。德里达是这样解构人们通常所称“礼物”的:送礼物总是希望有所报偿,即换取另一种东西,他细致分析,反复论证,礼物实际上就不是礼物。(《读书》2010年第1期,《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展望—对谈录》)
把很简单的东西阐述得很深奥,那才是哲学家。因为在我们常人的眼里,礼物不是礼物,它是已经老早就被证明了的。按一般人的理解,礼物不是礼物,至少有三个层面。
礼物不是礼物,它是情谊。第一个层面上的礼物,比较害羞,比较纯洁,要说它希望有报偿,那也只是为了增进和加强情谊。亲人间的礼物,它是一种无私,情人间的礼物,那是一种爱意(翻脸除外),幼稚园小宝宝间的礼物,就是一种童真。礼物虽然不是礼物,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报偿要求,估计送礼物时也很少会想到要报偿。这个层面简单,就不去展开了。
礼物不是礼物,它是交换。第二个层面上的礼物,比较无奈,虽然有时兼有第一层面上的意思,但更多的是直截了当的交换。
前几天,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几个熟悉的人免不了要交流,其中一位老总说,这一个多月我已经参加了十二场了,他还打趣讲,有七场是二婚。我们说,二婚有什么关系啊,今天有条新闻讲,俄罗斯国家杜马副议长就建议,一对夫妻没有小孩,如果男的婚外情有孩子了,应该把二奶扶正,省得孩子没父亲,据说梅德韦杰夫也在认真考虑。不管几次婚,叫你了,你总不能不来吧,来了总不能不送吧,送了总不能太寒酸吧。这个礼物报偿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这次我送你两千,希望下次能有比较高的回报,怎么得也要高过民间借贷的利息,总体上来说,是合算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是亏本生意,也都很乐意做。
我二次结不了婚没关系,我有儿女要结婚啊,儿女错过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有乔迁啊,升职啊,生日啊,满月啊,考上什么学校啊—这些都没有?那也没关系,我们家的老母猪最近产崽,二十几个呢,喜获丰收,那就给猪崽办个满月酒吧。这些也没有?那就办个生前告别酒吧,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看看,我死后有哪些人会来吊唁,省得两眼一闭,你们搞得再热闹,送得再多,我也不知道呢?
这个层面还有一个有趣的平衡定律(这应该是我的发明),礼物和被礼物之间,一定是平衡的,如果交换失衡,就是说你送他,而你到了要他送你的时候却没送,或者送得不对等,那么,所谓朋友间的友情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崩溃。
礼物不是礼物,它是交易。第三个层面上的礼物,报偿性很明确,我给你什么,我想要什么,礼物不是礼物,它是要报偿的,虽然报偿的方式不一样,但都**裸,甚至有些张牙舞爪。
我想要工程。你不是管工程吗?我送你礼物。你很谨慎?没关系啊,我会通过公关公司,做得很隐蔽,隐蔽到什么程度?就是你伸手了,别人也捉不到,海外留学,基金会赞助,全额奖学金,毕业了,在国外还会有好的工作等着你孩子,总之,这一切都是你孩子努力的结果。你很高雅?没关系啊,我们就喜欢和高雅的人打交道,这样才有文化呢,字画,珠宝,古玩,都是些小玩意,不值几个钱。有次,一个老板和我讲,到东北办大事,送了两斤铁观音,半年后,碰到礼物的主人,问茶味道怎么样,主人讲,哎呀,不好意思,我老婆见新茶变陈茶,心血**拿去煮茶叶蛋了。这个老板真是心疼啊,那可是极品铁观音啊,每斤十万元呢。你很原则,这些都不要?那食色性也,人总要的吧。我知道你们这些人,事情很成功,感情很失败,乱搞你不敢,胡搞没品位,我找的这些美女可都是要才有才,要样有样,关键是年轻,谁都无法拒绝。当然了,除非你不举。
我想要升职。你不是有权吗?我送你礼物。我能力不够?现在要公开竞聘?那有什么。我会送礼啊。什么样的人我送什么样的礼,不同的季节我送不同的礼,一次不够我送两次三次直到N次,一年不够我送两年三年直到N年。由于我的坚持不懈,由于我的持之以恒,终于实现了人生目标。台阶上了,再送,台阶又上了,更要送。我在送人,人家也在送我,潜规则是一样的,大家都在遵守,很努力地遵守。以前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有变化,可是礼物的本质却没有变化。“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上级重用”,这个坊间长期流传的笑话不说它入木三分吧,但确有很多铁的事实可以比照。
礼物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技巧,礼物不分种类,关键在于合胃。如此,它的报偿性才会效益最大化。
礼物不是礼物,是不是所有的工程、升职或者别的什么,都必然这样,那肯定不会全都这样,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否则就是以偏概全了。
当然了,礼物不是礼物,绝对不止只有以上三个层面。
声明一下,我不是哲学家,只是从社会学角度把平常的一些现象加以罗列,如果和德里达的命题南辕北辙,或者陆头不对德嘴,那只好请刘李两位大师和诸位读者原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