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有个上虞市,上虞市有个白马湖,白马湖畔有个春晖中学。
春晖中学与南开中学齐名,素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1993年,国家教委审定编撰《中国名校丛书》,全国共认定14所知名中小学,春晖便是其一。这里每年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客人。春晖中学如何有这般魅力?
那年,我应邀参加一个教育与成才论坛,有幸领略春晖的风光。
大凡名校多在都市,春晖中学当年偏选在了驿亭镇,一个偏僻的地方。因为偏远,据说后来几次有过迁址的风波。我们的车从上虞开出,在乡间的村镇几经穿行,才有人发现:看,前面就是春晖。远远地望去,原来这里竟是个美妙的去处。但见春晖中学坐落于白马湖畔的,后面有青翠的象山环抱,真正的依山傍水,山青水绿。山光水色映衬下,校园笼罩在朦胧而幽静的秀美景色之中。“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欲行未忍留难得,惆怅前溪闻鹧鸪。”此景此境,对柳亚子先生的诗是最生动的诠释。
现任校长潘守理先生给我们介绍说,春晖中学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偕同乡贤王佐,回乡征得民族资本家陈春澜20万银元资助而创办的。经亨颐先生出任首任校长。
漫步在恬静优美的校园,潘校长说,春晖中学在早期曾经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彦。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刘重宇、张孟闻、杨贤江、范寿康等国内堪称一流的大家,先后在此任教。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叶圣陶等都曾经来此讲学。回顾历史,我的思绪飞扬。我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群贤云集,文星灿烂,人文精神汇聚成一种独特的风光。我真切感到,先师们昔日的足迹深深地印在湖滨的小径上,印在春晖的热土上,为春晖播撒下的人文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让今天的春晖依然风光无限。
在潘校长的陪同下,我们尽情地领略了校园的风光。清新幽雅的校园内,有绿树清水环绕的仰山楼,有白廊红亭点缀的风菏院……二十年代的经典建筑与现代设施交相辉映。校园后面,象山脚下,至今还保留着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先生的故居和李叔同大师的“晚晴山房”。当年,是夏丏尊先生首先自告奋勇,欣然来到春晖任教,并在象山脚下盖起几间平房定居。平房恰如普通的民房,于是,就平房之形,取平凡之意,自名为“平屋”。几位先生的故居虽名号不一,却一色平房,连成一排,背靠青山,面对绿水,普通而典雅,平凡而幽深。当我们一行步出先生的故居,居高临下,驻足眺望,整个校园尽收眼底,不禁为当年经先生的慧眼所叹服。“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学校选址这里,让人不禁想到那几个字——地灵人杰。难怪早已有了不再迁址的定论。这里有山水灵气,这里有人文精神,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优秀的人文环境在这里浑然一体,孕育了一方圣灵的土地。圣灵之地,最好育人,最好培育心灵圣洁的人。这圣灵之地的一处山水,一丛草木,一间居室,一块青石,一掊热土,一息空气,一缕春晖,一定都在涵养着优美的性情,滋润着美好的心灵,陶冶着健全的人格。
果然,潘校长肯定说,“人格教育”一直是这所学校的生命线。当年,经亨颐先生为什么创办春晖中学?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人格教育。这所学校便是实现其人格教育思想的试验基地。经亨颐先生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应以陶冶人格为主旨。他的治学格言就是:“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已。”80多年来,尽管历经时代风雨,几经坎坷曲折,春晖人一直高举“人格教育”这面大旗。
经亨颐先生钟爱用心血培育的春晖中学,1938年逝世之前,嘱家人归葬于此。校庆70 周年的时候,校庆纪念委员会决定,将经先生的部分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移到春晖校园的墓内,并铸起经先生的铜像。在经亨颐先生的墓碑和铜像前,我们凭吊先师,表达着我们对这位在中国首倡人格教育的先师的敬仰。
走进校史陈列馆,看到中科院院士陈宜张、徐光宪先生来母校讲学的照片,看到著名导演谢晋荣归母校的留影,看到那么多校友的辉煌业绩……这,无一不在诠释着人格教育深刻的内涵。
傍晚时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校园里依然没有嘈杂和喧闹。远远望去,树荫下,花丛旁,三三两两的学生,朝气中透着文雅。他们能在这里滋养心灵,陶冶人格,健康成长,真为他们而感到欣幸。
临别的时候,我们见到了这个学校的《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更健全——面向21世纪人格教育探索性研究》一书。刚刚出版的这本书,记录着春晖人实践人格教育的滴滴汗水,坚守人格教育的步步旅程。在今天,上上下下还有那么多人痴迷地把教育只看成一个分数的时候,在今天,左左右右还有那么多人冷酷地把学生只当成考试机器的时候,“人格教育”的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何等地难能可贵!当刻,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不禁为春晖人热烈鼓掌!
掌声中我们告别。
回眸春晖,我蓦然感悟: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更健全,才是春晖校园永远的无限风光,也一定会成为每一处校园永远的无限风光。
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