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一位编辑朋友说,杂志要为我的专栏配发照片。翻看相册,一张略显发黄的照片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好些年以前。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一行来到泰山脚下,开始了向上的攀登。
泰山,素有五岳之首的美称,泰山看日出,更是心中向往的胜景。我们兴致勃勃,拾阶而上。刚刚上路,倒也步履轻松,欢声笑语,融入了瑰丽的风景之中。
渐渐地,笑语欢声不再热烈,渐渐地,大家变得安静下来。原来,这时的我们,已经气喘吁吁,已经汗水淋淋,已经停下脚步休息了好几次。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累也累了,脸上却都挂着笑,喘一口气,抹一把汗,继续攀登。渐渐地,红门宫,万仙楼,中天门,许多古迹留在了我们身后。
当我们攀登在十八盘的时候,再一次停下了脚步。回头往下看,后面的游客也是停停走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忽然,一位特别的游客吸引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回身俯瞰。这是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先生,清瘦,儒雅,健朗,矍铄,架着一副眼镜,拄着一根手杖,看得出,手杖是临时买来的。但见老先生一步一个台阶,步履稳健地向上走来,向我们走近。这是一道怎样奇异的风景啊,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
我不禁俯身向下高声笑问:“您老高寿啊!”
“1912啊!”老人也高声笑答,还有几分幽默。
那一年是1992年。原来老人已经80高龄!奇迹呀!
我们被强烈地震撼了,浑身又来了精神:“快走吧,不然,落在老人的后面了,掉面!”
夕阳时分,我们终于登上了玉皇顶。
山顶上是一条天街,俨然一个小镇,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登泰山,都是为了第二天看日出。因此,游客都是傍晚之前上山来。此刻,云集于此的游客们,正三五成群地在这条独特的街市上闲游。我们在旅店安顿好住宿之后,也沿着天街奔向了观日台。这里,就是看日出的地方,这里,寄予着我们明天的期盼。
不知是旅店的潮湿,还是心中的惦记,谁也没睡好。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旅店里的游客就都陆陆续续起床了。我们也不甘人后。大家穿好了临时租用的棉大衣,用手电照路,招呼着,摸索着,朝观日台方向走去。
路上,一位老者的谈笑吸引了我。走近了,竟是那位80高龄的老先生。原来,老先生对日出也是那样地期盼。
时候还早,来到观日台依然看不清四周景物,只闻人声嘈杂。我们纷纷找合适的地方坐落下来。秋天山顶的凌晨,轻风吹来,已很有几分凉意。大家簇拥着,说笑着,期盼着。
渐渐地,东方发白。渐渐地,晨曦微露。渐渐地,一个红色的圆点透过迷朦的晨雾,越来越鲜明,越来越耀眼。这就是泰山日出?全不像平原上初升的红日那样大。但是,当红日升腾起来的时候,光芒洒满了茫茫天宇的东方,也洒满了人们的心空,这是希望的阳光,这是幸福的阳光。山顶的人声更喧闹了。
随着朝阳的初升,人们的相机“咔咔”的闪光。我也留下这张泰山日出的照片。
这张照片记录着为了泰山日出,曾经洒下的一路汗水,曾经付出的一夜辛苦。
如今想来,登上了泰山又能怎样?看到了日出又能怎样?那么多人,更有那80高龄的老人,莫非就是为了“到此一游”,就是为了“一饱眼福”,就是为了留下一张照片?
不。生命就是一路攀登,攀登是生命的追寻。生命就是心怀希望,希望是生命的阳光。洒在泰山石阶的汗水,记录了人们向上的攀登。留在观日台上的身影,记录了人们美好的希望。
思绪至此,蓦然想到一个佛家的故事。一位女尼到处云游访道而不得,回来看到庭院早开的寒梅,恍然大悟,感慨吟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是的,当我们面向外面的世界寻寻觅觅的时候,不要忘了,其实我们寻觅的一切美好,都在我们眼前的日子里,都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不是吗?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不都引领我们一路向上吗?每一天窗外的日出,不都带给我们新的希望吗?只要我们心有阳光,又何必攀登泰山去守候日出?
让我们在心灵的阶梯一路攀登,在心灵的天空守候每一天的朝阳吧。
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