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一回“神经”(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715 字 5个月前

不知是晚上几点了。我放下笔,刚想放松一下神经,顺手绰起一张报,偏就有《今日陈景润》赫然入目,便又钻了进去。待我又钻出来,禁不住想照抄给您几个片断:

——陈景润正坐在沙发椅上哈着腰埋头阅读,屋子里的光线很暗,他的左手吃力地举起稿纸,试图凑进眼前,可他的眼睛似乎已很难张开了。记者看到陈景润的手指都已弯曲了,细瘦的腿直直地向下垂着,一动不动。

——握手和陈景润告别。他用僵硬的拇指和无法合拢的手掌“握手”,却很紧很紧。听我们说到“等天暖和了,再来看您,推您出去……”陈景润微闭的双眼有一个瞬间张开了。

何以至此?再看片断:

——84年的一天,他骑车为买书,被一来京的外地小伙急驰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了过去。

——85年的一天,他还是为买书,下公共汽年时,被拥挤的乘客挤到车身底下,又一次摔昏了过去。

——医院早就诊断他患帕金森氏综合症。

……

一位科学巨匠哟,竟至于此!我扼腕叹息,我两眼湿润,我脑子好久好久一片空白!

怪!不知怎的,前不久读过的一篇文章竟忽然跑进脑子里来。那文章讲,父母都是高级科技人员的博士芮煜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品学兼优,大学11年,人们都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高科技人才。然而,他竟闯进电脑商店,偷抢电脑行凶伤人。芮煜明多年来一直生活朴素,犯罪那天脚上穿的仍是早就过时的“解放鞋”。

风马牛,不相及,这两码事有什么相干?简直神经病!

博士何以变成罪犯?他自己交待:“由于在单位用的是公家的电脑,不是属于自己的,别的同事也可以用,自己需要的数据不能贮存进去,因而一时鬼迷心窍……”这固然没“深挖自己的思想根源”,但不能不说其具体动机已经清楚。动机:需要电脑。目的:得到电脑。手段:偷抢。动机和目的没什么不好,中间的手段这一环节不可饶恕了。

然而,在下简直想替他辩护了:如今,电脑走入家庭已不是新闻。问题是,电脑走入了谁的家庭?电脑该走入谁的家庭?在不少大款拥有电脑的今天,芮煜明却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自己的电脑,偷抢,总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如同读书人买不起书一样,需要电脑的人买不起电脑,是否错就错在,谁让你是博士?谁让你父母都是科研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博士想拥有电脑,竟采取了与身份极不相称的手段。这,难道可以仅仅归因于他个人的道德沦丧就完事大吉了吗?

芮煜明犯罪前,曾酒后吐真言,人生的追求是:“30岁搞学问,40岁搞经济,50岁当官。”当官,不就是当公仆吗?读那文章时,我硬是没闹明白,年方三十如此成就的人,在“搞学问”这条路上前途无可限量,何以要来个如此人生三部曲?现在读了《今日陈景润》,似乎明白了一点。

犯了神经,思路就乱,脑子就乱过“电影”:

研究者发表科研论文先交100元;

教授出了专著,要靠自己一本本地叫卖;

科技精英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教书的人半年拿不上工钱……

难怪芮煜明要走一条“搞学问——搞经济——当官”的路,去步步登高!

于是,我继续胡思乱想:

假如陈景润是“公仆”,他就会有一辆专车,何至于挨撞挨摔?假如芮煜明是大款,他就会买一台电脑,何至于去偷去抢?公仆有专车,那是工作需要,人家有权;大款有电脑,那是票子换的,人家有钱。你有什么?

你有学问,顶个屁?

法律应该制裁芮煜明们;社会就不该救救陈景润们么?

越说越不像话,打住,打住。

犯神经的话,您可别当真。

199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