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法“现代语文化”(1 / 1)

人间与实践 星云大师 421 字 6个月前

国际企业界除了专业技能外,语文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各种语文的使用,以英语占大部分,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4的邮件和电报是以英语发出,80%的计算机存储数据是使用英文。其次,学习汉语、日语的外国人,也逐渐增加。现在一般学校已普遍设有多种语言的学习,基督教传教士到各地传教,经常使用当地方言传教,日本人习惯用小耳朵同步翻译各种语文,乃至一般会议上也有立即翻译的设置,这些都是讲求“语文现代化”的实例。可见在国际交流间,语文所占的重要地位。

佛陀时代,印度的语言(包括方言)有220多种,主要的语言有13种。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也应用多种语言传法。佛涅槃后,第一次的圣典结集,大多采用混成的俗语,以期佛法的流传能够普遍化,后来,也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古印度的雅语——梵文,所以近世在尼泊尔、高昌、于阗等地,因而发掘到若干的梵文佛典。中国的翻译家中,竺法护通达30大国语言,鸠摩罗什、玄奘大师等,皆因通达多种语言,才能译如此浩瀚的经文。

当今由于现代人的努力,多种语言的佛教书籍纷纷出版,如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北印度语、孟加拉国语等等,佛教的经论也以多种语言表达,如《法华经》《大唐西域记》《大乘起信论》等;甚至经典的语体化也渐渐普遍。更有人计划性地把藏经、大辞典译成英文。

语言,在佛法上的功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佛教学者必须具备梵、巴、藏、英、日等语言,才能寻根究源佛陀的遗教,如我们熟知的麦克雷教授、水谷幸正教授等,皆具备多国语言的能力;布教师如能通达国际语言,教义才能传布到他国领域,如日本铃木大拙的禅法,能在西方盛行,是因为他具备英语传教能力所致;基督教能在台湾本地传播二三百年的历史,也是由于该教宗教师具有汉语能力。

因此,希望我们佛教的经典未来,能全部语体化、有声化、电子化、彩色化,以期普遍流传。尤其佛弟子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果从小即给予训练,具备多种语言的才能,将来传教说法,才能使佛教进入世界化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