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 十日 星期日(1 / 1)

今将离美返台。晨起,四处巡视一番,看西来寺的住众是否上早殿?是否用早餐?徒众一遇到我,也很会把握机会,问些事情,解决难题。

满旸刚从禅学院回来,即将到堪萨斯服务。他来问我:“如何弘法利生?”我告诉他,做人比做事要紧,尤其不能毛躁,更不能得罪信徒。

觉瑞刚接掌西来寺宝藏馆的工作,也来请示如何规划宝藏馆的文物。宝藏馆的文物,具有推广佛教文化的弘法功能,我建议觉瑞应该进行的工作如下——

1.文物的建档:将文物一一拍照,编号存档。

2.制作说明:制作详细的文物说明,以增进访客的了解。

3.文物的归类:可以依照种类、质料、大小、性质加以分类。

4.展览的策划:可将文物在世界各地的别分院展览,或参加联展。

紧接着,又有徒众前来,我也把握“有限”的时间说话,希望对徒众们能有“无限”的受用。我的重点如下——

1.一个人如果每星期没有二三次在佛殿孤身只影的礼佛,则表示他不懂得信仰的价值,不知道发菩提心,不能扩大心灵,也无法升华自己的身心。

2.一个人如果每星期没有二三次在客堂热诚地接待客人,则表示他不知道主动关怀常住,不懂得群我关系,也不会弘法利生。

3.一个人如果每星期不到厨房赞美工作人员二三次或帮忙洗菜、拣菜、洗碗,则表示他不知道物力维艰,不懂得随喜,也不会广结善缘。

4.一个人如果每星期没有二三次到图书馆翻阅图书的作者、目录、序言各一小时,则表示他孤陋寡闻,毫无常识,不知道时代的脉动,也不会开智慧。

5.一个人如果每星期没有二三次参加公共集会,发表意见,则表示他毫无智慧见解,缺乏活跃力,不能受人重视。

6.一个人如果每星期没有二三次参与运动,则身体会衰微,精神会萎靡,毫无冲劲、毅力与耐力。

一场话谈下来,不免苦口婆心的勉励徒众。会演戏的人,无论是好人、坏人、忠臣、奸臣都能扮演得惟妙惟肖。因此,做学生要像学生,努力用功读书;做知客要像知客,热诚亲切地招呼信徒;做典座要像典座,以酥陀妙味供养大众;做社教要像社教,策划有意义的活动;做法务要像法务,办法会要如法。

下午搭“华航”班机返台,巧遇佛光山功德主吴修齐夫妇。俗云:“有缘千里来相会。”相逢自是有缘,有伴同行,不亦快哉!

有记者曾经问我:“大师,您回去是否有要紧的事?”我回答道:“我要回佛光山。”这是说,无论我到哪里,都是“回家”;到美国来时,就说“回”美国;到巴黎时,就说“回”巴黎;到澳洲时,就说“回”澳洲。这种“出家无家处处家”的随缘放旷自在逍遥,不是在家人所能体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