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省长在节能日骑自行车上班,成为当下的一大新闻。在照片上,悠然踏着自行车的省长,笑容可掬,很是放松,但前后左右的随从,却神情紧张,显然,他们是在担心首长的安全。
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员出行,断然没有步行的,车马舆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不出则已,一出来,就地动山摇。如此招摇,一则宣示权威,二则大摆官老爷威风,三则昭告百姓,提前规避,凡是避之不及的小贩,被轿夫一脚踢翻摊子,活该倒霉。
进入民国之后,官从老爷变成公仆,但是随从依旧,轿子不抬改轿车了。那时来华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官僚多半反感,讽刺挖苦。他们中一个特别胆大的人——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在陕北的窑洞里,发现陕北的共产党领袖,被国民党悬赏10万大洋的毛泽东,窑洞门口居然只有一个哨兵,出门跟别人一样,迈着两条腿走路。
同样这些人进入北京之后,想要如此轻车简从,就变得不可能了。一方面,有点级别的领导出门,必须有大批的人来陪,自己带一部分,下级也要出来相应级别的领导迎接;另一方面,有严格的保卫制度,什么级别配什么程度的保卫。制度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繁琐,以至于到了今天,只要有点级别的领导,出来走走,一律里三层外三层,内卫、外卫,甚至事先要戒严,清理行人行车。领导要见老百姓,必须事先把人挑选好,组织停当,甚至连如何欢呼,如何对答,都事先排练好,到时候按预演的台词说就是。
中国毕竟不在战争状态,也不是恐怖分子横行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处处如临大敌,戒备森严,排开若干层的保卫,真的那么有必要吗?有人保卫也就罢了,非得有那么多人陪同吗?一个省级领导到了乡里,相关的市级和县级领导都得跟着,不跟着,就不符合制度,对领导不尊重。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省长想要骑自行车出行,实际上很难。只要领导骑了自行车,就给陪同和保卫的人出了大难题,让他们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可以预料,山东省长此番骑自行车之后,有关部门一定会对他反复建议,劝告他不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