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曲学大师羊春秋先生在《散曲诵论》前言中说:
散曲乃元代的新诗体,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成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直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奇怪的是,人们对散曲的重视远逊于唐诗、宋词,数十年来,“曲之为学茫无涯涘,而治曲者寥若晨星”。在这晨星之中,有一位并非专业的有志者,他就是本书的作者周成村先生。
成村先生出身农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投笔从戎,1985年进湖南师大中文系深造,即开始了对散曲的研究,所著《散曲漫谈》于1999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在该书中,他对散曲的特点和定位作了独到的诠释:
散曲是一种自由体和格律体相结合的、清新明快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可以说是诗歌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诗歌:也可以说是诗歌中的杂文,杂文中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苑中的奇葩。
他还满怀信心地鼓励青年朋友:
如果说旧体诗词格律严格,学习难度太大,那么,我认为对于爱好诗词的青年朋友来说,学习写写散曲,不仅要比学习写作格律诗词更自由、更容易一些,而且可能逐渐摸索出一条新诗歌的路子来。
近十年,成村先生矢志不渝地在这条探索之道上前行,先后创作发表了近百支散曲,其中十余支获各种竞赛奖。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一得居散曲集》,就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
翻开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人们会惊喜地发现,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而之宽阔,包涵的信息量之丰富,是非常突出的。世事、国事、本职事,事事萦怀;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反映;凡人民所关心的两岸统一、反霸权主义、反腐倡廉等国内外的许多热点问题,都凝结在笔端,或赞颂、或褒奖、或抨击,都是一腔热忱,表现了一名公职人员、国门卫士的强烈责任感和是非观念。
散曲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直而不屈”,即直露不迂,明快不涩,亦文亦俗,雅俗共赏。成村先生深谙此理,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如:[中吕·普天乐]1996年春节晚会:
煞象团圆酒,一样年年有。老少齐赏,中外共收。赵丽蓉“打工”,李谷一压轴。《机器人趣话》真够逗,《茉莉花》韵味有品头。千姿百态,各显身手,各尽风流。
明白如话,却形象鲜明,耐人寻味。
作品中“世事杂咏”的七支曲属“诗歌中的杂文”,语言犀利,有如投枪匕首。如[南仙吕入双调·字字双]白宫惊梦(套曲):
雄踞大洋称第一,霸气。睥睨八荒万人低,神气。翻云覆雨随心意,匪气。滋事生非耍赖皮,流气。谁说俺山姆大叔不咋的,放屁。你要是惹俺生了气,枪毙。俺把“民主”大旗高举起,唱戏。俺将“和平”膏药到处贴,送礼。这才有自由世界花满地,美丽。本该将大大的勋章送给俺,奖励。只恐这笔款子无人付得起,划记。
这支曲把美国这个“世界警察”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鞭挞得痛快淋漓。
成村先生的许多散曲,有着散文般的意境,新诗般的隽永。如[双调·殿前欢]登岳麓山:
鬓毛斑,秋日登高情更酣。九九艳阳金光灿,洒遍尘寰。粼粼一江秋水寒,纷纷一川红叶满,呀呀一行南飞雁。正是江山爱我,我爱江山。
从天上到地上,又从秋水到归雁,意境开阔、深邃,令人遐想。
成村先生驰骋疆场二十余年,又在“国门”的风口浪尖搏打了十多年。他一面为国家百姓孜孜效力,一面用优秀文学中的真善美历炼自身情操,陶冶自身心性,不为灯红酒绿所惑,不为堂权俗世所累,余暇惟好“一杆丝纶钓五湖”,“一半儿清酒一半儿书”,其洒脱超然如是。或许,正因为作者有着如此开阔的胸境,才能够身居闹市亦“成村”罢。
由于上述缘故,近百位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成村先生的作品配画、治印和书写,更使得这本集子有着与一般诗集迥然不同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诗、书、画、印”四佳。我相信,由于这个缘故,这本集子的份量和社会价值将大为加重。
我衷心祝愿成村先生在对散曲的耕耘中进入崭新的境界。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