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湘潭人,著名湖湘学者王闽运作过一首气势宏大牛气十足的对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他说,岳麓书院传播的理学是正统的,其他学派都是发源于这里,由岳麓书院而派生出来的;大江上的滚滚波涛那也只不过是湘江水的余波。多么牛气!此言一出,确实把当时一些自称理学正统的人镇住了。湖湘文化,湖湘弟子确实让人骄傲,让人自豪。岳麓书院大门上挂的那首对联“十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对湖湘文化的真实写照。屈原在这块土地上吟《楚辞》,作《九歌》;贾谊在这块土地上高谈阔论治国之策;柳宗元在永州写下了400多篇散文;杜甫最终选择了湖湘大地为之归宿;还有周敦颐、王阳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一批文化巨匠,为湖湘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至今在中华文化史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惟楚有材,”真是名不虚传,这本书就是最好的例证。鲁迅先生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本书作者就是那些创造湖湘文化巨星们的薪火传人。他们都是来自于现代化建设的一线职工。他们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本书的作者都是长期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工厂、矿山,奋战在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对工厂、对职工的生活,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对企业、对工人阶级感情最深。他们都以雄浑凝重的情感,高扬着风格各异的艺术的个性,以缀玉联珠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本着强烈的时代开拓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把蘸满深情的笔触对准工厂矿山的火热生活,为湖湘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页;他们描绘出了新世纪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主人翁风采;记录了工人阶级在伟大时代的历史功勋,为历史留下了光辉的印记。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大手笔。
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品,是用它的时代本质铸造而成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火热的生活,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创作必须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置身于澎湃的生活洪流,才能写出时代需要的作品,才能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文章。只有与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这本书就是职工写,写职工,素材全部是身边的人和事,没有雕琢,没有浮华。读起来如春风拂面,旭日临窗,让人有种亲和感。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证明,文学创作并不只是文学家的专利,工人阶级在参与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能写出反映改革、反映生活的优秀作品,创造出站在时代潮头的高雅艺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品又是时代的镜子。希望有更多的职工拿起笔,书写工人阶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记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更多更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来,为悠久的湖湘文化再添彩笔。
(湖南省职工文学创作获奖作品集《春涌潇湘》序言,该书由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