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难点解析(1 / 1)

理解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掌握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既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1.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

教材对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作了三点阐述,分别是从儿童文学批评的对象和自身特点两个角度来考察的。前两点都是从儿童文学批评的对象来看的,第三点是从自身特点来看的。

(1)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作家的审美创造,批评者在评判它时,就必须并且也只有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出发,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按艺术规律和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来进行评判,而不是从政治的、社会的等其他非艺术的视角来进行文学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批评首先是美学的批评。

(2)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同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儿童文学像成人文学一样,根植于社会生活,包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评价,那么,儿童文学批评在美学批评的大前提下,也只能从作品反映生活的程度——广度、深度和力度出发,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其历史价值。所以说儿童文学批评又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历史批评。

(3)儿童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它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在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作科学的评判。也就是批评者不以个人的审美享受为满足,而是要进行理论的分析、判断,从而阐明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儿童文学批评隶属于文学批评,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门类。这是儿童文学批评与一般文学批评相通的一面。此外,儿童文学批评还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即鉴赏者与批评者的分离。儿童文学的鉴赏者主要是少年儿童,但批评者却主要是成人,这给儿童文学批评带来复杂性,有时批评者赞赏的作品,少年儿童却无动于衷;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品,在批评者那里又反映冷淡。理想的批评应该是鉴赏者与批评者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调和,首先是作为批评者的成人要重视小读者的反应,同时又要运用成人的优势与影响,给小读者以积极的引导。所以说儿童文学批评又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研究活动,这是一般文学批评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2.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

教材列举了儿童文学批评的七条标准,讲得比较细,但对学员理解与记忆有些不便,这里试将这七条标准作些归纳与合并,目的是便于学员掌握。

从儿童读者的角度要求作品,一般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即“有益”与“有趣”。“有益”主要是就作品的审美效果而言的;“有趣”主要是指适合儿童审美心理,富有儿童情趣,让儿童乐于阅读。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儿童感到“有趣”,乐于阅读,才谈得上“有益”。内容“有益”,却没有趣味,不能引起儿童阅读兴趣,作品中潜在的价值也无以发挥。因而不妨从这两个大的方面来考察儿童文学批评应有哪些标准。

在“有益”的一方面,可以列出以下两条:

(1)真实性标准。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生活(教材中的标准之一);

(2)教育性标准。作品是否有利于儿童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标准之二)、知识面的拓宽和求知欲的激发(标准之七);

在“有趣”的一方面,可以列出以下三条:

(1)趣味性标准。作品是否具有儿童情趣(标准之三),是否与读者的年龄阶段相吻合(标准之六);

(2)形象性标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标准之四);

(3)形式美标准。作品是否具有形式美(标准之五)。

在上述两大方面五个标准中,突出体现了儿童文学特殊性要求的,是两条标准,即教育性(广义)标准和趣味性标准。其余三条标准可以说是一般文学批评与儿童文学批评所共同遵守的,只是在具体实践中各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