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举例说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分析]关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在上一章已经阐述过,在学习了本章关于儿童诗的知识后,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更明白的认识。关键是举例说明。举例一定要便于说明问题,最好是同题而且特征差异又比较明显的作品。在儿歌中有一类儿歌是很典型的,如摇篮曲;而《儿童文学作品选读》的第二编“儿童诗”里,也选有一篇黄庆云的《摇篮》。我们不妨就以这首儿童诗与儿歌中的摇篮曲相比较,来说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解答]先看一首儿歌《摇篮曲》:
小宝宝快快睡觉,/乌鸦喜鹊树上睡了,/小猫小狗窝里睡了,/月亮星星云里睡了,/小宝宝快快睡觉,/快快睡觉。
再看黄庆云创作的《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比较这两首同题作品,内容非常接近,但在艺术特征上,却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一首典型的儿歌,后者则被看作儿童诗。具体来说:
首先,前者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后者篇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也比较诗意化。
其次,前者是母亲哄孩子睡时所吟唱的,表达的是母亲催孩子快快入睡时的感情,接受者主要是婴幼儿,是靠听觉来感知作品的;后者更适合给孩子自己来朗诵,抒发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因而在读者的年龄层次上,后者更适于儿童期的孩子。
第三,从内容上看,前者十分简单,只有6句;主题单一,即哄孩子快快睡觉。后者虽然也是哄孩子入睡的主题,但内容丰富得多。全诗共四节,前三节对第四节构成了连贯比:宝宝睡在妈妈手里,就像星星睡在蓝天、鱼儿睡在大海、花儿睡在花园。诗人以浅显、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个精美的摇篮。相比较之下,前者就简单得多。
虽然从表现形式、读者层次与内容三方面比较,两篇作品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同属于诗歌这一文学类型;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都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情绪上的节奏感等。
例2以《蝉》为例,说明诗歌欣赏过程中想象与联想的重要作用。
《蝉》(作者:林焕彰):
蝉的歌儿很好听,/可是要到夏天才唱;/它们喜欢赞美/金色的阳光。
蝉的歌儿很好听,/可是它们只爱在树上唱;/所以,一到了夏天,/树都变成了/会歌唱的伞。
[分析]题目要求很明确,要说明想象与联想在欣赏《蝉》这首小诗时的作用,也就是要回答如何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欣赏这首小诗。
[解答]这首小诗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首句就让人从记忆中回想起蝉的叫声,接着感到有一颗热切的心,在期待着夏天的快些到来。那时,在“金色的阳光”下,“树都变成了会歌唱的伞”。一个“伞”字,匠心独运,写活了一种心态,一种情景。树上有蝉,召来孩子们的翘望,人越聚越多,树便像是给人遮阳避雨的“伞”了。诗之妙处,还在于它不着一“童”字,一身影,写的是蝉,却仿佛让读者见到一张张翘望的屏住呼吸的小脸,一双双搜寻的睁得溜溜圆的大眼。没有童心,没有技巧,是写不出这种境界的。如读者不运用联想与想象去衔接或填充诗的语言所留下的一些“断裂”或“空白”,也无法再现这美妙的意境。由此可见,联想与想象在儿童诗欣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读者再造儿童诗的意境,并由此去感知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品味诗人所寄寓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