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难点解析(1 / 1)

(一)教学重点

1.儿童的年龄特点

教材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作了如下定义: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的综合表现”。“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就是决定儿童年龄特点的基本因素,它们的交互作用所表现出的综合特征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

2.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

(1)婴儿期(1~3岁)

(2)幼儿期(3~6岁)

(3)童年期(6~12岁)

(4)少年期(12~15岁)

(5)少年后期(15~18岁)

3.儿童接受文学的特点

“儿童接受文学的特点”这一命题中内含有两个子命题,即“文学接受的一般特点”与“儿童接受文学的特殊性”。文学接受的一般特点又是什么呢?教材指出:“文学接受在本书具有特定的含义。所谓文学接受是指读者注意文学作品、初步阅读或听讲作品,以至产生兴趣的过程”。因而接受不同于欣赏,接受的结果是“产生兴趣”,然后才进入欣赏阶段;而欣赏的结果则是对作品产生美感。那么,文学的接受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从心理学方面来说,是先有需求,再有注意,然后才去听讲或阅读作品。如果在这过程中,读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己需要的东西,他就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兴趣,进而从情感上接受它。从社会学方面来说,“接受”便是作为社会成员的读者,依照自己所习得的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来认可作品。也就是说,当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性意义、社会情感和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的社会角色相一致时,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所接受。

儿童对文学的接受,也必然遵循文学接受的一般规律,即需要→注意→阅读→兴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接受环节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成人的接受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即儿童的文学需要、文学注意、文学阅读与文学兴趣都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教材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儿童如何接受文学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