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少儿文学出版承继2001年的积极引进、扶植原创、挖潜传统的基本态势,顺应读者需求的变化,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呈现多元并存、持续发展的活跃局面。
一、教育导引:文学名著持续升温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将中外最优秀的文学读物推荐给代表未来与希望的年轻一代,是出版者尤其是少儿出版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职责所在。
在众多文学名著中,尤以配合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课外必读书目的出版物最为引人注目。《大纲》不仅规定了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文,还开列了三十部(中外文学名著各十五部)中外文学名著作为必读书目,这无疑给出版社提供了一份出版清单。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非少儿出版社,也纷纷抢占市场,成为课外名著大战的赢家。譬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发行二百万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系列(26册),发行码洋高达2亿多元,将近该社发行总码洋的一半。少儿出版社也充分发挥自身在儿童图书出版、发行方面的专业优势,博采市场已有文学名著的出版优点,力求在选题策划、装帧设计、开本形式、制作材料、营销宣传等方面出新、出奇、出特、出色,以高质量读物、低定价投放、最优质服务,不断推动少儿文学名著市场优胜劣汰的进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名人名著改变世界——人之初名著导读丛书”(50册)、“学生必读文学名著书系”(10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经典快读”(22册)、“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35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生必读书系”(30册)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传统文学名著出版之外,一些成名作家的文集或作品系列也受到出版社的重视,欲借成名作家的影响来确立出版社的品牌、抢占市场和提升形象。这类作品主要有《赵燕翼少儿文学文集》(5卷,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张之路文集》(5卷,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子涵童书”系列(9册,东方出版中心)、“杨红樱童书屋”(4册,21世纪出版社)、《徐鲁青春文学精选》(6册,青岛出版社)等。
二、引进当家:从“哈利·波特”到“冒险小虎队”
引进国外超级少儿文学畅销书和具有畅销潜力的各类儿童读物评奖中的获奖作品,始终是少儿出版的热点。尤其是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持续走红以后,“奇幻小说”的出版成为2002年引人注目的出版现象。引进作品就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魔女莉莉系列”(4册)、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魔力故事集”(5册)、明天出版社的“恐怖俱乐部”(6册)、接力出版社的“鸡皮疙瘩”系列(8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魔法学校”系列(8册)和“魔法小女巫”系列(8册)。原创作品也刮起一股魔幻旋风,有彭懿的“妖湖怪谈系列”(3册)、沈石溪等的“少年魔幻故事”(6册)、汤素兰的《阁楼精灵》和葛竞的《飞熊号魔法船》等,并且都有不错的销售成绩。
在以魔幻、恐怖为主要美学特征的文学读物之外,还有一个更合乎传统审美情趣,以冒险、探案为中心故事的少儿文学市场,主要代表是“冒险小虎队”系列和“丁丁历险记”系列。
“冒险小虎队”(30册)系列为世界冒险小说大师、奥地利儿童作家托马斯·布热齐纳的作品,是畅销欧洲的儿童探险、破案小说,内容惊险,情节曲折,悬念迭出,而且冒险场景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为神奇的是,破案方式别出心裁。书中每个单元都会出现一道谜题,让小读者来解答。小读者必须积极开动脑筋,寻找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才能揭开谜题;也可以用特制的“小虎解密卡”来解谜。此外,每本书中都配有破案小工具,如能发出求救信号的闪光信号器、在摩擦生热的情况下可以显影的辨识卡、隐藏了键钮密码的降落伞、毒物辨识卡、卡片式温度计等,帮助小读者解决冒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非常吸引小读者。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曾于2001年底出版第1辑十三册,2002年11月推出第2辑17册,30册累计销售130万册,位列2002年少儿类十大畅销书。
“丁丁历险记”系列(22册)是一套更具传统意义的低幼文学读物,是比利时作家和漫画家埃尔热先生(George Remi.Herge,1907—1983)的代表作。主人公丁丁是一名记者,却从不满足于记录人们告诉他的东西,相反,他总是自己去调查,并且不惧怕任何人和任何势力,因此他成为和平、友谊和正义的象征。2000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独家购得全套彩印本的中文版权,并于2001年出版了全套彩印本的“丁丁历险记”系列。2002年,出版社又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将“丁丁历险记”系列完善为大16开、小16开、大32开3种不同开本和精装、平装两种形式,让喜爱丁丁的中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直气壮地选购这套足以影响一生成长的文学名著,“丁丁历险记”系列也成为中少社近年来最为畅销的图书之一。
在2002年少儿文学读物出版与交流上的另一盛事,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9月间出齐了当代最著名的少儿文学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8卷本《林格伦作品集》。遗憾的是林格伦没有看到这一天——2002年1月28日,林格伦女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家里的睡梦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九十四岁。《林格伦作品集》的出版是中国出版人与中国少儿文学界对林格伦女士崇高的敬意与永远的怀念!
三、原创少儿文学:当下阅读的多,经典作品少
引进版少儿文学读物的畅销不衰,越发映衬出中国原创少儿文学的尴尬。于是有人感慨:中国没有一本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少儿文学的畅销书。也有人用“三多一少”来形容当前我国少儿文学的创作与出版现状: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就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002年,在全国三十多家少儿出版社中有近十家没有出版一本原创少儿文学作品(这里的少儿文学作品特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以文字为主的文学书,不含低幼类图画文学书,下文同)。原创少儿文学作品出版做得较好的是那些有出版实力、具有少儿文学出版传统、又热心扶植少儿文学的出版社,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等。2002年还是非少儿出版社大举进军原创少儿文学出版的一年,表现突出的有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等。
笔者将对三十多家少儿出版社的问卷结果与市场少儿文学畅销品种的情况相结合,从采集到的五十六家出版社的少儿文学读物出版状况看,有三点印象:
(一)非少儿出版社开始全面介入少儿文学读物的引进与原创少儿文学作品的出版;
(二)少儿出版社在少儿文学读物的引进与原创少儿文学作品出版方面,从数量上看,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但市场的影响力明显减弱;
(三)一批优秀的少儿文学读物的引进与原创少儿文学作品的出版是由非少儿社完成的,少儿出版社在少儿文学读物的出版与市场垄断业已被打破,而且表现出优秀少儿文学作家作品流向非少儿社的严峻态势。
在为数不少的原创少儿文学读物中,又有哪些可以称为精品呢?这还需要读者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的:“图书不是一般的商品,有它的保质期,而是应该用一种文化积累的心态来对待原创作品,尤其是少儿文学读物,往往在出版后10年或者15年才是最佳的销售期。”而那些能够销售到10年或者15年的作品,才能被称为精品。如果要在2002年出版的原创少儿文学作品中列举一些比较优秀或有特色的作品,仅我阅读过的作品有:杨红樱的《男生日记》、张弘的《e班e女孩》、秦文君的“小香咕系列丛书”(4册)、汤素兰的《阁楼精灵》、葛竞的《飞熊号魔法船》、王立春的《骑扁马的扁人》、叶赫那拉·珊晓的《神秘的红丝带——一个讲述艾滋病的童话》、葛红兵的“未来战士三部曲”、张旗的《走马神灯》等。
四、大幻想、大幽默、大自然:三面美学大旗的新景观
回顾2002年的少儿文学创作与出版,能强烈地感受到理论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出版的促进作用、指导意义与深远影响。2002年初,束沛德先生在《文艺报》发表了《新景观、大趋势——世纪之交中国少儿文学扫描》,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少儿文学领域的上空先后高扬起三面鲜明的、光辉夺目的美学大旗——大幻想文学、幽默文学、大自然文学”。这段文字虽然只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少儿文学创作与追求的客观描述与高度概括,但对少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导向作用不容低估,并且已经预示了2002年的少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良好发展态势。首先是“三面美学大旗”的实践者——21世纪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从中深受鼓舞与激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少儿文学追求,决心将各自开创的文学领域做大、做强;同时,其他有心于少儿文学的创作者与出版者,也从中得到启发与引导,认为这是得到少儿文学界肯定与鼓励的一种创作与出版的方向,于是自觉不自觉中将选题策划的重点放在这三个方面,由此又推出了一批新的作品,成为2002年少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一份重要收获。
高擎大幻想文学旗帜的21世纪出版社,自1997年10月提倡大幻想文学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幻想文学的理论著作与作品的出版,在出版《世界幻想少儿文学导读》和《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第一、二辑共15册后,2002年又推出了《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第三辑10册。同时,将幻想文学的视野扩展到儿童作者,出版了《中国孩子的幻想作文》,以“软幻想”“硬幻想”“游戏精神”和“快乐作文”等新的作文理念,巧妙地诠释幻想作文的特征和内涵,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幻想文学新人的培养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2002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重印“中国幽默少儿文学创作丛书”(17册)和“管家琪幽默童话系列”(5册)的同时,又与我国最具实力的少儿文学作家秦文君、周锐牵手,推出“中国幽默少儿文学创作·秦文君系列”和“中国幽默少儿文学创作·周锐系列”。“秦文君系列”包括《小杜齐:地下室里本事多》和《小杜齐:和阿莫一起探宝》两册,是秦文君历时三年倾心打造的力作。用秦文君自己的话说,这两本书“抵达以往的创作经验所难以覆盖的地方”,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最鲜明的个性在于:超级幽默、超级幻想、超级惊险。“周锐系列”包括《幽默西游》、《幽默水浒》、《幽默三国》三部,均在我国古典名著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阅读趣味、审美特点而精心编写,其特点在于:人名、地名及其人物关系均取自原著,但讲述的内容却是结合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幽默品格,也为传统读物的再开发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模式。与21世纪出版社一样,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也将“幽默文学”的视野深入到当今孩子的生活中,辑录中小学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富有童趣、富有哲理的幽默小故事200多个,配以漫画式插图,取名为《幽默大师的故事》出版,寓意幽默就在孩子身边的生活里,孩子就是幽默大师。
与将大幻想文学、幽默文学作为出版方向不同,倡导大自然文学的是一个文学团体——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而不是出版社),因而更准确地说,大自然文学是一种创作追求。自2000年倡导大自然文学至今,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多次组织少儿文学作家到大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一套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取材于大自然保护区的“大自然文学创作丛书”即将出版。而作为大自然文学积极的倡导者、实践者的刘先平,不断推出新的作品,继“中国Discovery书系”(4册,2000)和“大自然探险系列”(4册,2001)后,2002年又出版了“东方之子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系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包括《黑麂的呼唤》《麋鹿回归》《天鹅的故乡》《迷失的大象》《潜入叶猴王国》《经历神奇红树林》《圆梦大树杜鹃王》和《解读树王长寿密码》8册,约50万字、1000余幅照片。这些作品反复表达的一个最根本的主题就是:人类属于大自然,因而保护自然万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大自然文学成为2002年一种明显的出版倾向,还表现在引进图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云南教育出版社)被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上。一个叫蒂皮的十岁的法国女孩,将自己与非洲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亲身经历写成故事,同时编入她父母从现场拍摄的一百三十多幅极为难得的图片,不仅可亲可赏,而且能唤起人们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出版后很快成为全球的畅销书,也给中国的大自然文学带来鼓舞与借鉴。它的引进不仅受到中国读者超乎寻常的欢迎与关注,被《中国图书商报》和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联合推荐为2002年十种引进书之一,而且在《中国图书商报》组织的“中国阅读目光——60余家媒体编辑记者2002年书印象”活动中,有十人将其列入2002年十种印象最深的读物,入选率最高。
五、亲子文学、校园文学、青春文学:成长的故事说给你听
2002年,不论是少儿文学创作者还是出版者,都越来越多地关注少儿文学读物对成长中少年儿童的人文关怀,更多地关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推出了一批以成长为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少年儿童内外两方面生活的作品。从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看,4岁至6岁、10岁至12岁、15岁至18岁是儿童期生长的三个“拔节期”,于是成长主题以亲子文学、校园文学和青春文学为载体,在与少年儿童的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类作品正好相互衔接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链,以其纯正的儿童情趣、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讲述成长的故事,成为2002年少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一道亮丽风景。
亲子文学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幼儿文学(幼儿文学应该是亲子文学),还包括小学生文学中传达亲子之情、适合亲子共读的那一部分温馨读物。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是整个少儿群体中最有时间与机会接触少儿文学的年龄段),所以亲子文学成为出版社引进、原创、改编少儿文学读物的重点方向,也由此可见亲子文学读物的需求量非常庞大。如郑春华借成名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推出了系列新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最新故事》、“大头儿子小书架”(3册)和“‘大头儿子’妈妈讲故事”(8册)等。王一梅的童话《鼹鼠的月亮河》和“火凤凰系列童话”(3册),也以绝妙的想象、优美的情感,似柔和的春风吹拂着幼小读者的心灵。以成长为主题的引进作品似乎更多,如接力出版社引进香港的“麦兜麦唛故事系列”(4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比利时的“365亲子共读系列”(3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日本的“樱桃小丸子故事书(幼儿版)”(8册)、希望出版社引进英国的“光脚丫书系”(4册)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英国的“温馨动物乐园丛书”(6册)等。
校园文学反映的是中小学生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主要读者是有阅读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校园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以上均为作家出版社出版)、《小女生金贝贝》《小男生杜歌飞》(以上均为21世纪出版社出版)和《神秘的李老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秦文君的《十五岁之夏》(接力出版社)、《调皮的日子》(文汇出版社)、“小香咕系列”(4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王宜振的《21世纪校园朗诵诗》、梅子涵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保冬妮、孙云晓等的“好朋友书屋”(5册)、之涵的《嘿,老爸,老妈:一个清华女孩的心语》等,此外还有海天出版社的“花季雨季·校园系列”(3册)、花城出版社的“张瑛姐姐牵手丛书”(7册,一套孩子们自己写的成长日志)等。
青春文学的特定读者群体是以15岁至18岁为主体的少男少女,反映他们在青春期的困惑与喜悦、迷茫与追求。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我为歌狂》《爱上爱情》《永远的OPEN——我为歌狂续集》,在中学生中畅销几十万册。2002年,该社又推出续篇《我为画狂》和《爱情合影》,由此推开了青春类文学读物的市场大门。据粗略统计,2002年出版的青春文学类读物就有十多套,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萌芽、燃情岁月”(3册)、海峡文艺出版社的“纯生一代”(6册)、天津教育出版社的“青柠檬书系”(2册)、海天出版社的“男生·女生系列”(第二辑,4册)和“男孩·女孩系列”(第四辑,6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女生浪漫系列”(5册)和“布谷鸟青春美文丛书”(5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年网事系列”(4册)、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快乐驿站丛书”(4册)等。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张永虹的《别动我的抽屉》(作家出版社)、蒋方舟的《青春前期》(人民文学文艺出版社)、妞妞的《长翅膀的绵羊——一个十六岁女孩留学英国的故事》(海天出版社)、张弘的《e班e女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孙卫卫的《成长轨迹》(海天出版社)、张洁的《花开的时候》、伍美珍的《简单的喜欢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徐鲁的“青春文学精选”(6册,青岛出版社)等。而三位女作家伍美珍、饶雪漫、郁雨君以“花衣裳”为文学品牌自愿组成的青春文学创作组合更给2002年的少儿文学创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她们在都市、青春、流行的写作路线下,专心写作活生生的男生女生,与成长息息相关,和少年心心相印,具有清新、好看、活力、浪漫的创作风格。高速度写作、集束式出版、网络与图书互动,“花衣裳”很快将自己推荐到少儿文学界,犹如一匹黑马,给文坛带来新的朝气,受到少儿文学界的关注。
六、少儿文学理论出版的新收获
面向市场的商业出版体制使得少儿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更加困难,但理论工作者和出版社仍然没有放弃,通过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与“以出文学精品驰名儿童文苑的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束沛德语)联合,启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年鉴的编辑出版计划,“尽可能全面汇集当年有关我国少儿文学创作、评论、研究、编辑、出版、译介等方面的情况、信息、资料,力求使之成为一本于少儿文学工作者、爱好者有所助益的参考工具书”(《前言》),这是少儿文学界的一件喜事、大事。如果年鉴能够正常而且长期出版下去,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新世纪少儿文学史,对推动中国少儿文学的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繁荣发展,必将是功德无量的大事。《2001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束沛德、高洪波主编)的内容分为“文件·报告”、“创作·评论”、“论文选辑”、“论著简介”、“纪事”、“资料”等几个部分,从中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2001年我国少儿文学的概貌。年鉴中的部分专论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约请有关专家、学者专门撰写的年度少儿文学的综合性深度评述,使得年鉴在“文选”的特点上,更具权威性、系统性、学术性与指导性。
本年度出版的其他理论著作主要有:蒋风的《少儿文学史论》(希望出版社)、樊发稼的《回眸与思考》(希望出版社)、浦漫汀的《浦漫汀少儿文学论稿》(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韦苇的《世界童话史》(福建教育出版社)和黄可的《中国儿童美术史摭拾》(少年儿童出版社)等。《世界童话史》(30万字)是一部修订增补版的理论著作,增加了《中国童话史略》一章和很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的文献附录,使该书在体例上更为完善。这部充满学术创见、学者个性、冒险精神与童话般美丽动人的世界童话史,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史学意义。其余4部著作都是少儿文学言论选集。
七、面向未来:少儿文学出版任重而道远
回顾2002年的少儿文学出版,会产生喜悦、兴奋与焦虑、遗憾相互交织的情感体验。以发展的目光看,创作与出版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面向未来,少儿文学出版工作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以为下述几个方面应该特别给予关注。
第一是加强原创少儿文学作品的出版力度。原创少儿文学作品的出版数量与出版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少儿文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而一国少儿文学的发展水平又是该国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所以加强原创少儿文学作品的出版是摆在出版者尤其是少儿出版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第二是培养少儿文学创作与出版队伍。出版是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基础。没有一批高质量的创作队伍,不可能产生一批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同样,没有一支懂得少儿文学、热心少儿文学出版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有了优秀的作品也无法出版。中国少儿文学不仅要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家,还应该有自己的少儿文学编辑、出版家。少儿文学的作家水平与少儿文学读物的编辑水平直接影响中国少儿文学的发展水平,而在当前作家队伍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儿文学出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是少儿文学出版的环境建设。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少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宽松环境,尤其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同时要普及少儿文学知识,提高全民的少儿文学意识。
第四是尝试少儿文学出版基地建设,策划少儿文学出版重点工程,集中创作与出版的优势资源,推出少儿文学精品。
第五是开展少儿文学读物的推广(营销)。创作、出版与推广(营销)是一个完整的文学生产过程,是一部作品从作者走近读者不可缺少的环节。商品经济下的作品推广(营销)已是作者与出版者的共同责任。
第六是加强国际少儿文学交流,将那些真正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引进过来。引进是一种学习,一种交流,一种借鉴,最终还要为中国少儿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服务。
第七是要将少儿文学出版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四亿少年儿童中有三亿在农村,可反映农村孩子生活、适合农村孩子购买和阅读的作品非常之少。少儿文学应该属于所有的儿童,它不应是城市儿童的专利。
第八是要警惕各种不良文化对少年儿童的侵蚀。在当前尤其要注意在引进外国作品与改编传统读物时,严格审查把关,将各种不良文化拒之门外。
(载《2002年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