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非常感谢天天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热情关心和无私扶持,让我圆了儿童文学事业“三十而立”的美妙梦想。没有出版社的督促和鼓励,本书的出版可能会遥遥无期,也因此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国庆七天假期,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没日没夜地编辑这本文集,几乎到了与世隔绝的境地。关了手机,谢绝联系,躲进童年的追忆里,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窗外的桂花开得正浓正香……

人生如自驹过隙,30载弹指一挥间。回顾走过的岁月,往事历历在目。激**我心头的是导师蒋风30年前在信中对我的激励:“理想的琴弦只有叩动奋斗的琴键,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

我是天生缺乏灵性的人,也许是苦难的童年磨灭了我的性灵,但我也不想在平庸中虚度一生,相信勤能补拙,自信笨鸟先飞,真的一刻也没停止过,用别人游玩、聊天、睡觉的时间,读书写字,被女儿笑称为“没有情趣”的书虫。我这只书虫也像春蚕吐丝那样,编织了一个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逍遥的童年梦。30年间发表各类文字不下400万字,其中评论性文字将近300万字,包括文学史论、作家作品论、童书出版论、安徽儿童文学论四大部分,在这本评论集之前,已经出版两本评论选集,是代表我儿童文学观的《幼者本位:儿童文学论集》(接力出版社,2011年)和代表我作家作品论的《童心密码:为孩子选择文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如果再有机会编辑《童书出版史论》和《安徽儿童文学论析》两本选集,加上我的十余部著作,就较为全面地反映我的儿童文学梦想了。

《发现童年》是我从事儿童文学批评30年的纪念文集,作为我30年儿童文学思考的一个小结,也有“三十而立”的一种检讨和自省,所以选取的文章没有做内容的修改,哪怕是过时的言论,也一律保存原貌,即使是引起过争论,甚至给自己带来伤害的文字,我也尊重历史,立此存照,客观地承受,引以为戒。

编选原则上,每年只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只是最近的三四年稍有不同。具体说就是2012年以后,也就是50岁那年,我的“五十肩”突然如期到来,胳膊不能举起,连穿衣服都感到困难,我突然意识到“年过半百”,时不我待,检视过往,规划未来,更加自觉地调整了“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儿童文学又重新回到“事业优先”的人生规划上。

也就在这一年,2012年12月4日,我参加了新一届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的年会,第一次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我感到无比荣幸的同时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同时作为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安徽省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我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力求问心无愧。此后我的儿童文学活动进入“第二个自觉期”,发表的文章多了起来,对文章的要求也严格起来。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目录里少了2006年。这是客观事实,原因非常简单。2005年11月28日安徽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我从10月8日就到出版集团报到,参与筹建工作。2006年初我离开工作13年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来到出版集团担任党群工作部主任,主要是“改企转制”工作和党群工作,一切从零开始,边学边干,领导要求严,劳动强度大,时间任务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空前绝后的忙碌。从此没有了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三年,到2007年我到出版业务部后才有所缓和,导致2006年我在儿童文学方面颗粒无收,2007年、2008年也继续受到影响。过去就随着这本文集的出版画上句号吧,一切归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奋斗的琴键,叩动理想的琴弦,奏出“第二个三十年”的美妙乐章。想到这些,仍然有一股热流在血管里奔涌。

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把文件保存好,就可以发给出版社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来访,连模糊的眼睛也顿时亮堂起来。信步走出家门,一阵桂花的香气扑面而来。哦,桂花开了,开得好香!香得浓烈,让人沉醉……

2016年10月8日于书香苑

补记

以上文字恰巧写于一年前,现在要补写一段,说明这一年来发生的一些温暖的小事情。

书稿送到出版社后,编辑非常认真地编校书稿,先后三次将编校中不断发现的问题和疑问开列出清单,和我商量,并对引文一一核实,对入选的篇目提出调整建议。这些意见都有充分的理由,我都虚心接受,积极支持与配合,先后删除了6篇文章,调整了2篇文章,1988年、1989年也因没有适合收入的文章而空缺,同时增补了2017年2篇文章,这样原来写于一年前的《后记》就不合适了,出版的时间也自然会延迟。这是要在《补记》里说明的。

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但今年的冬天来得特别快,特别猛。国庆中秋前还是30度高温,国庆中秋假期突然断崖式降温到11度,夏天的短袖直接换上冬天的绒装。一周来,阴雨绵绵,落红遍地,据说还有一周就要天晴了,想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身心都感觉温暖起来。

2017年10月12日晚于书香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