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事件的义和团,早已随时光的流逝拉上了帷幕。②作为历史的义和团,直至今日仍彰显其历史的穿透力。义和团运动后,围绕此事件的叙述、记忆不绝于耳,尽管包含着立场、观念及认知的对立与冲突。描述义和团的一系列文本,按其侧重点,大致可分为表现型文本与表意型文本两类。③最初,表现型文本因叙述主体的不同,又形成以清廷为主体和以义和团民众为主体之别。①清末民初,“反映这一战役的文学作品,在各方面都比过去的每一回对外战役多”②。为叙述的明晰,笔者将该历史时期的相关文本划分为诗词、小说、说唱、文论四类。
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的诗词作者纷纷挥笔记载这一事件,诸如“纪事”“感事”,抒“愤”表“哀”的文本大量涌现。因义和团事件的复杂性,为描述或表达此纷繁的内涵,这一时期的诗词文本大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这些文本大部分作于1900年至1901年,数目繁多。以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为例,是书“诗词”类一栏中,共收录了98位诗人270个标题的近千首诗词,大部分的诗词都附有作者的论说与注释。③事实上,这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庚子秋词》共622首诗歌,却仅有15首被收录。义和团运动发生后不久,大量诗词作品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义和团”的丰富文本。
除诗词文本外,还有描述和刻画义和团形象的小说文本。这些小说情节多采用以义和团事件为背景的叙述模式,着力表现动**时局的特征。就笔者有限的搜集所见。
说唱文本方面,除话剧杂剧形式的作品外,另有所知传奇三种:一为陈季衡的《武陵春传奇》,全剧共八出,从一渔父与一士大夫的对话中,描绘出义和团之局势。一为191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的《蜀鹃啼传奇》,是书为一剧本,有唱词有科白,全剧分二十出,叙述义和团始末。①还有支碧湖的《春坡梦传奇》等。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由南亭亭长李伯元所创作的《庚子国变弹词》,共四十回,初刊于《世界繁华报》,1901年10月至1902年10月连载,1902年冬,由报馆刊成单本六册发行。“宣统辛亥,复有石印大本出现,惟已易名为绘图秘本小说义和团,分上下集,内容只有原书之前二十回,续本出否不可考。”②阿英认为弹词形式“韵语出之,感人尤易,传播得也更容易普遍”,对该剧评价甚高,称其“代表了旧的弹词最高的发展,突破了英雄美人、佳人才子一般固定的老套,走向广大的社会生活,历史上的特殊事变”,是“最能反映这一回事变,最通俗,而又有文艺价值的书”。③
记述义和团的文论文本,有以单篇文论形式描述之,见诸报刊的,更多的则是以成文著作文本形式表现。此一阶段的文论文本的作者,有许多为亲历义和团的当事人,故而“纪略”“纪事”“纪闻”①成为文本形成的初始动力。如1902年,当义和团运动的余波还在晚清政局回**时,李希圣就写出被时人看作第一本义和团信史的《庚子国变记》。该书初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刊于民国十二年(1923)。作为一部最早系统记述义和团事件的著作,它在塑造义和团形象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书以目击者的立场,详细地叙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之间晚清政局中发生的历史事件。②与其同名的罗惇晶《庚子国变记》文本,最早刊登在《庸言》第一卷第一号上(1912年12月1日),是书“大抵取材于李希圣撰之庚子国变记”③。在《庚子国变记》后,罗惇晶“搜集记载及连年旅京津所闻较确者,录为拳变余闻”④。1959年,顾颉刚在《义和团故事笔谈》中,就曾提到过这些文论文本对其义和团历史记忆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论文本的功效。⑤
这一时期的文本,多以“拳匪”这一极富价值判断意味的词汇描述义和团,“拳匪祸国”“拳匪闹事”“拳匪肇乱”的论说充斥其间,敌视义和团的立场跃然纸上。直至一个甲子过去,作为历史事件参与者的义和团团民及其后人才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得义和团从“拳匪”走向“英雄”的历史进程有了更现实的机缘。
1958年《民间文学》上一系列“义和团故事”的出现,预示着新一类义和团文本的形成。这类口述文本,最早由张士杰搜集整理的“义和团故事”而兴。从1953年到1958年,张士杰在河北省安次县(今安次区)和武清县(今武清区)境内搜集了一些义和团的传说故事,同时也搜集到了一些关于义和团的历史资料,这些史料和义和团的传说故事一样,完全是从当地老人们的口头上搜集的。这些老人有的参加过义和团,有的是当地基本群众,有的现在已经去世。①
1958至1959年《民间文学》共刊登了28篇义和团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描写一次重要的战斗(如《义和团战落垡》《洗大王家务》),有的通过一两个人物反映了一个村落的义和团从建立、斗争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如《托塔李天王》《铁金刚》),有的着重刻画了某些农民英雄的重要斗争经历(如《刘黑塔《红樱大刀》《洪大海》),有的以故事片段表现了革命农民的英勇机智(如《打聂鬼子》《宗老路》《张头和李头》),有的描述了知识分子在农民的影响下走向斗争(如《秀阁》),有的则主要刻画和鞭挞恶霸、奸商的非法行为(如《梁三霸团》《大盐水和二盐水》《王三发横财》),还有一部分是充满神奇幻想的关于洋人盗宝受到惩罚的故事(如《白母鹅《小黄牛》《渔童》)。②
所有传说故事,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些故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少刊物也相继刊载了义和团故事。1959年,《人民文学》转发了六篇义和团故事,接着《蜜蜂《新港》《北京文艺》等期刊相继刊登了义和团故事。《民间文学》还就此组织过关于义和团传说故事的座谈会,同时接连几期专开《义和团故事笔谈》一栏。张士杰《义和团故事》的推出,引发了关于义和团的讨论热。时人认为,“已经整理、发表的‘义和团的故事’,可以说,初步恢复了义和团运动史若干基本情况。‘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发表,为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国内外劳动人民白了怨,为当时的‘中国人’白了冤”①,“为义和团恢复了名誉”②。
除义和团故事外,《民间文学》还刊登了义和团歌谣。1960年,为纪念义和团运动60周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崇丰等搜集的《义和团歌谣》。其中所收的歌谣多从京津一带的老人口中记录而来,他们对这一场英勇的反帝斗争都很熟悉,有的还是目击者,有的且曾亲自参加过战斗。③
除表现型文本外,还存在着表意型文本。表意型文本多是透过已经存在的文本,再创造出的另一类型文本,它注重描写“客观事物对他产生的印象”,以象征的方式寄寓作品。五四新文化时期,以当时最重要的文献《新青年》为例,义和团被提及的次数为124次,位居《新青年》所提及的十一项大事之第四。一般来说,事件被提及次数愈多,代表当时的人愈关注它。④此一时期,义和团已作为历史记忆而存在,《新青年》中论述义和团的文论文本的出现,对义和团历史记忆的重塑起了关键的作用。
1924年,全国出现收回关税主权、收回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反帝**,这后一点主要指的就是辛丑条约。8月,北京“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倡议以9月7日为辛丑条约国耻纪念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热烈响应。连续几年每逢“九七”,全国各地都举行集会纪念国耻。“有很大意义的义和团运动,二十余年来埋没在一般的厌恶唾骂之中,直至最近二年,才稍稍有人认识其真实的意义”,这一时期,在国民大革命的氛围下,以《向导》和《中国青年》为代表的一系列义和团文论文本的出现,为义和团塑造了新的历史形象,提供了新的历史解释。
为纪念义和团50周年,翦伯赞等从已见的300多种关于义和团的史料中,选录了48种书,带着“希望读者能从我们所选录的书中,获得有关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之全过程的基本资料,并获得有关义和团各个侧面的具体知识”的意愿,编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可以说,翦伯赞的《义和团》文本是对五十年来义和团文本的总括。同时,在总括的基础上,它又形成了一个关于义和团的新文本,正如翦伯赞所言:“这些书的作者,大抵都是官僚、绅士、教徒,也有帝国主义分子,他们对义和团都怀着最大的敌意,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义和团都极尽诋毁、诬蔑、诽谤乃至咒骂之能事,他们把义和团描写为人类的仇敌,把义和团运动描写为‘匪类’的造反。虽然如此,从这些著作中仍然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是一个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在最初怎样欺骗利用农民,到后来又怎样懦怯动摇以至无耻地出卖农民,投降帝国主义。同时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强盗怎样白昼杀人,当街放火,以及公开地**、掳掠和偷盗等等的罪行。”①
前述表意型文本是以清末民初的表现型文本为前提,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表意型文本则多以该时期的表现型文本为基础。在义和团故事和歌谣广泛传诵的时候,以此为依据的义和团戏剧文本兴起。1960年,由高介云、王莳君、张迅编剧的大型歌剧《义和团》在天津人民歌舞剧院上演②;段承滨把义和团斗争的故事写成一组独幕剧《黑宝塔传奇》,其中有正剧《黑塔归团》、喜剧《双塔闹衙》、悲剧《烈火炼塔》和讽刺剧《二丑夺塔》③;为纪念义和团60周年,老舍创作了一部四幕六场话剧——《神拳》,塑造了高永义、高大嫂、冯铁匠、牛大海等农民英雄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革命反抗精神。特别是作为义和团首领的高永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代表了农民智慧和勇敢的光辉形象,是一个铁骨铮铮、正气浩然的英雄好汉。④刘正心根据张士杰和段承滨有关义和团的故事和话剧,改写出小戏曲《闹衙》。①
除戏剧外,以义和团为题材的小说文本也涌现出来,如冯骥才和李定兴1977年创作的正面描写天津义和团运动兴衰始末的历史小说——《义和拳》,小说塑造了张德成、刘黑塔、林黑儿等英雄人物,同时刻画了帝国主义分子马嘉乐、塔伦斯基和直隶总督裕禄、海关道台黄花农等反面人物,表现了那一时代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讴歌了人民群众反帝爱国的伟大精神②;鲍昌《庚子风云》的小说文本描述了那场“反击帝国主义的伟大爱国斗争”,对义和团首领的形象群写得实实在在,令人信服,其中张德成、林黑儿两个人物更显其特色和光彩③;另外以《义和团演义》为名的小说和以义和团首领为题材的小说也不断涌现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