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1978级 金郁向

时光荏苒,转眼40多年。

1978年4月的一天,高中同学王茶仙告诉我,上面有文件允许“老三届”的学生参加高考。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多少年了,梦寐以求的就是上大学呀!我告诉她,我也想考大学,你们能考上,我肯定没有问题。王茶仙当即回答:“那当然了。”

我这信心满满,自有道理。

第一,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已经学完高中课程。我当年就读的省重点高中——金华二中是学业佼佼者的集合地,在这里,我曾任班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委员,是历年的“三好学生”,品学都还行。

第二,作为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我曾于1971年2月到浙江金华师范专科学校(浙江师范大学前身之一)英语专业学习,学制一年。这一年里,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心帮助使我受益匪浅。在校学习时间比1966届毕业的同学还多了一年。

第三,金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浙江东阳上卢中学(今东阳市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那几年社会对英语不太重视,英语课程时而设时而不设。设置时,我教英语课;不设置时,数学教师、政治教师、教务处、制图员等岗位我都补过缺。要任教多门课程,当时感觉难,但对于参加高考还是有利的。

就这样,在担任高二年级组长兼文科班班主任(当时初中、高中各两年),每周12节政治课教学,还带着两岁女儿的情况下,我开始了既高兴又紧张的复习迎考。

当时没有觉得有多辛苦,反而为现在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我的先生寄来了1977级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卷汇编,我认认真真地做了,也碰到并弄懂了很多问题。有一次,我问数学老师王正浩,f(x)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x是自变量,f(x)是自变量x的函数,我一头雾水,没有听懂。化学老师黄文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我:“你真要考吗?是不是家庭系妈妈专业?”我说:“有这个系和专业吗?有的话,未尝不可。”学校领导楼明贵老师充满关爱地找我聊天:“学校不能不同意你参加高考,因为那是你的权利,但你考虑过影响吗?”我很坦率地回答:“怎么能没考虑呢?万一考不上,不仅我无地自容,对学校的影响也不好啊!人家也许说,上卢中学的老师还考不上大学呢,教出的学生能考上吗?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好不容易有一次高考的机会,怎能轻言放弃?”

转眼就要考试了。党支部在安排考务工作时,有党员提议说我是毕业年级的年级组长,应该担任考生的领队。我与其他党员都笑了,平时备考我没有要求减轻工作量,但这次不同,哪有考生一边参加高考,一边当领队的啊?

1978年高考,东阳六石镇设了两个考点,上卢中学(高中)、六石中学(初中)各一个,我的考场在六石中学。考试第一天,我很悠闲地走到了六石中学,如同平时到这儿找朋友玩儿。进考场时,我傻眼了,竟然没有带准考证。当时总监老师认为准考证就是确认是否为本人,同事这么多年,当然能确认啦,就让我先进了考场,同时马上请吴善根老师骑自行车回上卢中学,帮我取来了准考证。同事们的帮助,我永记在心。

在期盼中等来了高考成绩,不含英语,5门总分431分。在浙江也绝对是高分了,可以任选学校。因当时政策规定,公办教师只能报考师范院校,而我先生已经在北京工作,我就把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作为第一志愿了。

9月底,带着孩子,带上行李,我登上了途经义乌的列车。车厢里满满都是人,空气浑浊,人声嘈杂,女儿不适应,放声大哭。有好心人给我让了个座位。坐下之后,突然,女儿破涕为笑,指着窗外说:“妈妈,火车撒尿了!”我顺着她的手指望去,不远处停靠的列车水管正在放水。我笑了,周围的旅客们也都笑了。列车缓缓开动,载着我们的笑声,北上奔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