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8级 白献竞
1978年10月,我以辽宁省文科前十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时值改革开放的号角劲吹,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的先进事物和文化,首都北京的思想文化氛围空前活跃。我们这批失学十年的老大学生,除了认真学好本专业,对其他各科的文化知识也非常渴求,所以我们对系里和校方举办的各种讲座都非常关注,十分留意海报上的讲座信息。当时校方举办的讲座大都在新二阶梯教室,一旦有好的讲座,我们吃完晚饭早早就进去占着座位,一边看书一边静静地等待。历史系举办的讲座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个是金观涛先生讲的“用控制论研究历史”。用自然科学中的控制论研究中国史,之前从未听说,真是闻所未闻,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同学认为思想新锐,有同学认为纯属哗众取宠。另一个讲座请的是美籍华人学者、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杜维明教授,讲“从郑和下西洋说开去”(大意),从郑和下西洋讲到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再讲到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历史视野。后来我们学习小组六人(张济顺、魏晓慧、文时珍、于海、刘宗浚和我)还去杜教授住处长谈了两小时,收获良多。
校方举办的讲座内容丰富,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我印象中还是文学和艺术(音乐、美术)的讲座居多。
查我的笔记,文学方面的讲座我认为比较好的有:1981年3月23日,北京大学教授孙坤荣讲的“欧美现代文学”;1980年12月12日,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周扬的秘书陈焜讲的“意识流”;1981年4月6日,陈焜还讲了“美国当代文学漫谈”;1981年5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叶维廉教授的“中西比较文学”;还有年月日未记的王蒙讲的“我的小说观”。
音乐方面,1980年5月14日,指挥大师李德伦来校普及交响乐知识,讲“怎样欣赏交响乐”;他说现在因为不重视交响乐的普及,引起时代歌曲泛滥;大学生应该欣赏更高级的音乐,而不是浅白的东西。他随身带着卡式录音机,一边放一边讲,非常认真,他还说讲一次不懂不要紧,他的学生接下来还要过来开讲座,大家报以热烈掌声。后来刘经树教授来讲过几次,主题是“欧洲19世纪器乐作品”"维也纳古典乐派”;还有欧阳韫讲的“19世纪歌剧艺术”,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张前讲的“音乐美学”。
美术方面的讲座印象较深的是1982年4月13日晚中央工艺美术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永存讲的“艺术与生活——漫谈美术欣赏”,他一边讲一边把名画投到银幕上让大家看,整个教室的窗帘都拉上,黑洞洞的。还有著名国画家李苦禅之子李燕来校讲“绘画中美的欣赏”。
通过这些讲座,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正像李德伦大师所说,使人更有朝气、更正派、更高尚,精神生活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