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8级 梁潮
1981年5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发到宿舍,周洪与我写的那篇旅游散文终于刊用了。校报和稿费领取单是5日投递到历史系1978级信箱的,1000字左右的文章,稿费5元钱,不算低。校报主编说文字很好、很精练,删去了200字是因为版面问题,与稿子的质量无关,大概删去的文字的稿费也给了。大二的时候,我们班李占才投了一篇圆明园游记,2000字出头,稿费6元4毛。这次寄发稿酬的同时,还寄来一张通知,说5月8日下午两点半在学校主楼三楼举行校刊座谈会,主要邀请一些撰稿人和通讯员,交流写作经验,给校报提意见。会上,第一个议题基
本无同学发言,第二个议题是大家讨论的集中点,基本上提的都是批评意见。批评有轻有重,有的是很尖锐的,认为校报出的周期长,两星期才一张,上面的报道都成了旧闻;文艺副刊只占一版;地方太小,稿件都限制在1000字左右;每期都有一篇老师的文学小议,说不出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深度,学生发表习作很不容易,把学生的阵地挤占了;校报上不该连载怎样治印,一连载就是七八期;上面的诗歌极少有新意,而且风花雪月,有点缀版面的味道,毕竟一版没有诗歌显得单调;刊登的文章有特色的不多,不敢用有棱有角的稿件。其实稿件取用关键在于稿件的深度、新意与技巧,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企图以棱角取胜不是正道,但很多同学都赶棱角这个时髦,它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没办法。在高校校报中,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的文艺副刊只能算一般。有人提议一学期出两次左右的文艺增刊,校报编辑部的老师认为是可以的。编辑部的老师特别表扬了个别投了十几次稿,一直未被采用但仍在坚持的同学,他念了一篇散文来稿,文字颇好,就是调子太低。言下之意,大家投稿以他为戒,少写这样的稿件。他还说格调问题不算最突出,突出的是技巧问题,投上来的稿件一般都要改,有的还要大改。来稿往往是这样,某一段、某些句子是很好的,但不能做到通篇好,不协调、不统一。他说办好校报靠大家,好的稿件多了,校报自然就活跃起来,要求大家用具体行动共同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