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京城书肆——大学期间淘的书(1 / 1)

历史系1978级 李世琦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到了周末,为了调剂精神生活,我主要的活动一是游览京城名胜古迹,二是逛书店。

我出身农家,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不是村干部,也不是党员。我又是老大,下面挨着我的是一个弟弟,再后面是两个妹妹。我考上大学后,弟弟在读中学,两个妹妹在读小学,父母的经济负担很重。因此,在大学期间我很少买新书,对于买新书,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定价1元之内的,看囊中情形决定;超过1元的,敬而远之。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对于特别喜欢的新书可以破例。印象最深的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在文物出版社出版后,洛阳纸贵,一书难求,我们班同学托邱居里同学利用她父亲的关系买了一批,我也是其中之一。可惜的是,毕业后这本书被同院办公的《河北画报》的一位编辑借去,后来没有还给我,到现在仍引为憾事,我后来又购藏了其他版本。

后来在西单的中国书店发现,新华书店中出售的新书很快就可以在中国书店买到,价格是定价的9折、8折。因此,从大一第一学期后半段开始,一到周末,我就逛旧书店了。因为在新华书店看到新书,即使喜欢也买不起,那种感觉很难受。

我逛旧书店一般都是自己去,时间可早可晚,午饭随便对付一顿,结伴去就要考虑同伴的感受。

大学四年期间,我曾逛遍京城的中国书店,琉璃厂、西单、东单、东风市场、前门、海淀,我都去过,去的最多的是西单和琉璃厂的。在书店里,我吮吸了真理的滋养,打发了寂寞的时光,带回了心爱的书籍,积累了学习和研究的资料。在记忆中,那时的旧书店和现在的旧书店比有两大特点。

一是从业师傅年龄较大,而且男性多,举止大多有书卷气,让人愿意接近。他们有一定的版本知识,你想买什么书或某种书要配套,可向他们请教。现在没有何时可能来,此处没有别处哪里有,一般都能得到较满意的解答。

二是当时的旧书店好书极多,从文、史、哲、经到自然科学、儿童读物,应有尽有。间或还能碰到一些很珍贵的书,如印量很少的章士钊研究柳宗元的名著《柳文指要》(曾被毛主席誉为“解柳全书”),那时以很低的价格便可以买到。可惜即使如此,我那时依然力不从心,直到工作后方遂心愿。只要常去,常能淘到既好又便宜的好书。我曾以极便宜的书价基本配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的《鲁迅全集》,以1角钱买到《汉文学史纲要》,以1角4分钱买到《阿Q正传》,以4分钱买到了《门外文谈》,以7分钱买到了《且介亭杂文末编》。那天我拿着书回到宿舍,马戈看到艳羡不已,想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的《聊斋志异》(上下册)换《阿Q正传》单行本,我为了保住全套没有舍得,他十分惋惜。

就这样,我以不足10元的投资基本配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平装《鲁迅全集》。近年我虽然买了新版的精装《鲁迅全集》,但我依然保存着这套书,闲来翻阅,如对老友。

工作之后,我利用常来北京出差的方便,以同样的方法配齐了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这是后话了,有机会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