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管理好全球性问题(1 /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意味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管理好全球性问题。具体来说,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问题,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共同抗疫,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应对全球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等等。

一、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应对全球安全危机

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实现各国共同安全,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国际社会正面临严重的安全危机,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大国博弈加剧世界进入动**变革期,冷战思维死灰复燃,恐怖主义向全球扩散,使得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多样。实现普遍安全,保持和平安宁,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大国博弈加剧世界局势动**。印太方面,美国明确把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视为首要安全威胁,将中俄视为其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为遏制中国发展,美国持续推进“印太战略”,美英加澳新成立“五眼联盟”,将百分之六七十的战略资源投向亚太,召集盟友围堵中国,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外溢。拜登上台后,美国拜登政府威胁对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实施制裁,导致这些国家对外合作能力和意愿大幅下降。中东方面,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不断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加大制裁力度,对伊朗石油出口进行制裁,将大国在中东以及全球热点地区的博弈拉入白热化阶段。拜登上台后,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增加了中东地区和印太地区局势动**的风险。欧亚方面,在疫情冲击下,部分沿线国家经济陷入低迷,社会不满情绪累积,叠加美国等西方国家煽动,2021年年初,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甚至武装冲突。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其根源之一在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持续东扩。这场冲突引发了能源和粮食危机、难民危机。联合国数据显示,自俄乌冲突发生到2022年11月初,已有1000多万乌克兰居民背井离乡。

其次,传统安全问题仍存隐患。传统安全风险主要体现为地区热点冲突及由此引发的次生风险。“动**之弧”贯穿欧亚大陆,大国博弈、领土纠纷、政局变动、经贸壁垒、资金债务、民族矛盾、历史纠纷、宗教分歧、教派之争、资源冲突、石油大战、文化冲突等多种因素交织,直接或间接、单一或混合地诱发争端冲突,给国际社会安全带来严重困扰与挑战。叙利亚内战、也门战争、伊拉克冲突、印巴冲突等复杂局势不仅直接影响和平安全局势的构建,也为经济合作带来较大安全风险。

最后,恐怖主义全球扩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恐怖主义已经演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全球化势力,恐怖组织利用跨国网络进行运作,从地球的某一个遥远角落控制着地球另一端的暴力行为”①。根据2019年度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全球最受恐怖主义威胁的前五个国家是阿富汗、伊拉克、尼日利亚、叙利亚、索马里;尽管2019年全球死于恐怖袭击的人数连续第五年下降,但西方国家极右翼恐怖主义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自2014年以来增加了250%,2019年有89人被杀害。②阿富汗作为邻国,又地处“亚洲心脏”,其动**不安将为恐怖势力滋生与壮大提供有利土壤。特朗普政府在下台前夕,公然撤销对“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的恐怖组织定性,并决定从阿富汗完全撤军。美国变相支恐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东伊运”气焰,加之拜登上台后从阿富汗的仓皇撤军进一步加剧了地区恐怖主义活动。叙利亚冲突已经持续11年,美、俄、土、伊等多国卷入,其境内还有各种反对党武装、库尔德武装、伊斯兰国组织、东突分子等,多地战事不断,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造成600多万难民无家可归。伊拉克目前政局动**,IS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暴恐活动频发,抢劫、绑架、部落冲突等问题时有发生。人类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建立国际反恐合作的人类安全共同体。

面对以上安全问题,传统安全观无法化解人类安全困境,需要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安全共同体”指的是通过多边直接互动和长期互惠互利的一组高度一体化的人群,彼此之间形成共同的意识、期待或共享的身份、价值和意义,即“他们的一体化已经达到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一种‘共同体’意识,并形成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和惯例,这些广泛而强有力的制度和惯例就是要长期保证其区域内人们对和平变革的可靠期望”①。“他们确信共同体成员之间不会诉诸战争,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②共同灾难或重大威胁的出现,有利于安全共同体的构建。③安全共同体形成后,在外部强烈压力和内部交往机制长期塑造之下,可能出现国家之间明确的身份界限,边界壁垒可能变得模糊而消失,相互信任和对集体的认同加深,不再诉诸武力和战争方式解决矛盾,而成员国之间为了更高的集体使命和共同命运目标而奋斗的责任感越来越强烈。④

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安全威胁,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表示要“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之后,习近平在多次的外交场合中,反复提及和强化新安全观,并将其作为处理双边安全与多边安全问题的外交新理念。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并再次强调各方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将新安全观的精髓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系之内和关键要核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重要性,并提出通过对话协商方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①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国际安全、国际政治、国际战略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中国方案,是站在构建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贡献。

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的指引下,以平等相待、增进互信为基本前提,以友好合作、互利共赢为根本途径,以公平合理、公道正义为重要的价值准则,以勇于变革、开拓创新为关键手段,以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为重要保障,中国正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长期安全与和平作出努力。2015年联合国维和峰会以来,中国军队积极响应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工程保障、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力量需求,先后派遣25批维和工兵和医疗分队共7001人,参加在刚果(金)、南苏丹、苏丹达尔富尔、马里、黎巴嫩的维和行动;完成为各国培训维和人员任务,为60多个国家训练维和人员1500余人;对非盟提供1亿美元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派出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遂行任务;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和平安全领域共开展52个项目,使用资金约3362万美元。

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有序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有序符合习近平提出的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生态哲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而不得不进行交往的。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①就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而言,世界是一个以“生命形态”生存着的“活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既有鸟兽鱼虫等生命个体的存在,也有山川土石等非生命物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的世界。人与自然都是生命,生命之间具有共同的属性,服从着同一种秩序,遵循着相同的原理,具有相同的追求生存的“价值指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的发展活动需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这是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如果违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伤害自然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现行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与地球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矛盾日趋加剧,人类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石油枯竭等接踵而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严峻威胁和挑战。这便是“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的体现。尽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明确,但由于思想认识的摇摆性、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工作推进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和自然因素气象条件影响的不确定性,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①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不断提出和阐释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应邀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阐释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阐明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六大原则。这六大原则分别是: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应以自然为根,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第二,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就能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停止损害或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停止以牺牲环境的方法换取短期发展的做法。推动经济、能源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全球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坚持系统治理。要依据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各自然生态元素,以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要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三者的关系,以保护环境增加三者的效益,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全球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五,坚持多边主义。要以国际法为基础、公平正义为要旨、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2021年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签订《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习近平邀请美方重返多边气候治理进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第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充分肯定他们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发达国家应采取实际行动,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支持,避免创造绿色贸易壁垒,协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低碳转型。

以上原则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大力开发与推广清洁能源技术,通过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行动,同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年均在20亿美元以上。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已超过化石能源领域投资。中国企业承建的阿联酋迪拜光热电站采用全球太阳能发电领域最高标准,建成后每年可减少160万吨碳排放量。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发行首支“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绿色债券。光大银行同有关国家金融机构联合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基金。中国生态环境部成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并通过“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行动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近3000个能力建设培训名额。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进一步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方向指引和强劲动力。

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促进全球共同抗疫

健康和安全是千百年来城市建设永恒的核心关注点。健康具有一种“先验的重要性,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失去了价值”①。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延续的根本。因此,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尊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敬畏人类生命本性的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类在历史上遭遇过多次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正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所说,瘟疫和传染病,是继饥荒之后的人类第二大敌人。②从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数次鼠疫、1346—1353年的黑死病、16世纪开始的天花、1817开始的霍乱、1918至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到2019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传染病不分国界和种族,传播广、速度快、危害大,夺走了数亿人的生命。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给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巨大缺陷。一是全球卫生健康公共产品严重匮乏。全球公共卫生筹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里,全球用于公共卫生援助方面的资金年平均增长率为一0.3%,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在内的很多传统发达援助体,都减少了在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的投入规模,世界银行也在不断减少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援助不足和资金短缺,导致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工作捉襟见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使得全球卫生健康公共产品匮乏问题越发凸显。二是集体抗疫行动难以促成。公共卫生安全被视为国家主权内的事务,而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国家主权不可避免地需要让渡,国家利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失,引起主权国家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抵制,导致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集体行动明显不足。特别是近十年来民粹主义开始抬头,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上推崇“本国至上”的理念,人们对专家的信任度下降,却欣然接受关于病毒的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导致国际合作更受阻碍。例如,在疫情暴发初期,德法两国不仅单方面宣布禁止医疗设备出口,而且还扣押意大利过境卫生用品。此类各行其是、以邻为壑的事件在疫情防控期间时有发生。

正是基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合作困局,同时为了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既反映了人类的经济利益需求,也反映了人类关于生命健康安全的价值追求,其奋斗方向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判断标准。①疫情蔓延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恶劣影响,还导致各地区、各行各业遭受严重创伤。这为人类带来警醒,人的生命安全需要被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面对全球性问题的爆发,世界各国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规避,各国应协调步骤,统一行动,共同抗疫,而不是为了个人自由威胁他人的生命健康。

2020年3月21日,习近平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此后他又分别在多种场合提出这一倡议。2021年5月,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明确提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并结合疫情防控的国际形势与政策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关键在于“五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施策,统筹系统应对;坚持同舟共济,倡导团结合作;坚持公平合理,弥合‘免疫鸿沟’;坚持标本兼治,完善治理体系”。

在“五个坚持”的指导下,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作用,中国援助和出口大量医疗物资,开展疫情防控、诊疗及疫苗合作,中国行动、中国倡议与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战胜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推动国际防疫合作。一是在疫情发生后,中国和世卫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公开疫情信息、分享防控经验、公布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配合世卫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疫情等方面,中国第一时间为世卫组织提供各种数据和方法。为支持世卫组织的全球防疫工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卫生体系建设等工作,中国在2020年向世卫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二是重视发挥二十国集团的协调作用。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议在世卫组织支持下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依托世卫组织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推广全面系统有效的防控指南。中国还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缓债总额超过13亿美元。三是深化双边、多边疫情应对协调。在中国—东盟、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个区域性平台上,中国已开展了许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多边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共享、应急网络建设和政策协调,以实际行动弥合各国在应对能力和准备状况方面的不足。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通过确保跨国、跨区域交通和物流通道畅通,为伙伴国家及时获得抗疫医疗物资提供便利。疫情暴发初期,在国际航空、公路、港口等传统物流通道因管控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成为有关国家及时获得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桥梁。2020年班列共开行1.24万列,同比增长55%,联通中国与欧洲的20多个国家、90多个城市,运送医疗物资939万件。此外,中国也通过与相关国家共建“空中丝绸之路”,给世界各国运送了大量援助医疗物资。

第三,与相关国家分享防疫方案和诊疗方案、提供抗疫援助。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已同1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向8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国已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20亿美元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亿只口罩、34亿件防护服、40亿份检测试剂盒。中非建立了41个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项目已于2020年年底正式开工。中国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也取得重要进展。

第四,中国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共同开发疫苗,确保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国同“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合作开展疫苗Ⅲ期试验,中国企业已同俄罗斯、埃及、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阿联酋等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大考,凸显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将其战胜。中国将同国际社会携手深化团结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构建发展共同体,合力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发出了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时代强音。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经济加速衰退的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再聚焦”,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再承诺”,对全球伙伴关系“再提振”,对国际发展合作“再激活”,充分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①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肆虐,这从供需两端冲击了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世界陷入增长与发展困境,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此外,全球减贫事业面临新的困难,尤其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严重冲击。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2021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增加了1亿,近8亿人生活在饥饿之中,粮食安全、教育、就业、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面临更多困难。这些严峻的现实,凸显出全球紧密关联,全球发展离不开国际团结协作,这正是习近平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的大背景。

除此以外,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还源于新时代中国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始终以“发展”为出路,把“发展”当药方。2013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全球发展失衡问题,习近平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创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其中“发展”兼具“利益”“责任”和“命运”等内涵,“发展”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的,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①因此,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也重点指出了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9月,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习近平在出席亚信第四次峰会时指出,发展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2015年至2020年期间,习近平先后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

信第五次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等重大场合,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021年7月,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时首次提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呼吁各国加强发展合作、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此可见,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既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客观选择,也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一脉相承,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依据。

全球发展倡议的主要内容可用“六个坚持”来概括: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具体来说,第一,“坚持发展优先”强调了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了发展的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坚持普惠包容”指明了发展的原则是普惠包容,强调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第四,“坚持创新驱动”阐释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呼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携手实现跨越发展。第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描画了发展的亮点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呼吁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第六,“坚持行动导向”强调了要以实干为途径,就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八大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加大发展资源投入,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①

全球发展倡议所提到的重大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解决,因此需依托于更为紧密的国际合作。2022年1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以下简称“之友小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成立,来自联合国机构、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包括80多国常驻代表参会,表示支持全球发展倡议。目前,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和国际伙伴已经展开行动,在新形势下拓展合作新领域,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促进了各领域合作成果的落地。首先,合作平台不断搭建。中国与国际伙伴在农业、教育、抗疫、应对气变等领域打造起了合作网络。为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已经成立。为促进教育公平,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家机构共同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在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前,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中国同13个国家开展新冠疫苗联合生产,包括9个“之友小组”国家。中国已经举办10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之友小组”国家等提供4万余人次培训。其次,资源投入持续扩大。“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已经落地并为全球发展倡议合作项目提供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开发协会、全球环境基金增资,正式启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为增加国际发展资源作出应有贡献。再次,积极应对紧迫挑战。全球发展倡议将减贫作为重点领域之一,合作项目已经向减贫、粮食、卫生等民生领域倾斜。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首批已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加入。“之友小组”不久前就粮食安全问题在联大表明共同主张,发出了集体声音。此外,2022年以来,中国已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1.5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并将继续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努力。

2022年9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主持“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时表示,为深化全球发展倡议合作,加快2030年议程落实,中国将再采取七大举措:一是发布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其中包括50个减贫、粮食安全、工业化等领域务实合作项目和新的1000期能力建设项目。欢迎各方结合自身需要,提出新的项目建议,不断充实倡议项目库。二是推进“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中国农科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将分别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商签合作协议,在数字和创新农业金融、动植物疫病防治、可持续土壤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三是推进“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和各国共同深化务实合作,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实现更可持续的能源安全。四是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同世界海关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一道,加强海关智能网络建设,促进数字时代供应链互联互通。五是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加强国际数字教育合作,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可及。六是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启动制定“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有效治理塑料污染,还子孙后代一个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七是宣布中国2021年11月发射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助力各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决策。

总之,全球发展倡议积极顺应全球发展大势,是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中国通过切实行动,共同推进倡议落地,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再次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