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言
侵入一个国家或许容易,但要想撤离这个国家却很困难。
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 1878—1966),英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史学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坦克部队参谋长、参谋学院主任教官、英军总参谋长助理、野战旅旅长,获少将军衔。他一生著述颇多,涉及的军事领域也十分广泛,先后研究过步兵战术、机械化战争理论、国际政治和国家防务以及军事历史等。不过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还是在机械化战争论方面。著有《西洋世界军事史》《装甲战》等30余种军事著作。
富勒从小没有接受多少正规教育,在上学期间成绩就很不好。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和他的未来前途,在富勒1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想方设法给他弄到一个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名额。虽然基础很差,但经过一年“填鸭式”的文化补习后,富勒居然顺利通过了学院的考试,但是这样还并不能取得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后备军官的学生资格。富勒在身高、体重等方面都未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已经19岁的富勒这时身高才1.63米,体重也只有51公斤,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这时学校虽然允许富勒参加课程学习,但要求他必须在学业结束前达到相关要求,否则将取消他的候补军官资格。
“丑小鸭”的绰号和学校的种种要求刺痛了富勒的自尊心,也激起了他的斗志。他决定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发奋读书。在校期间,富勒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人文学科的著作,哲学、艺术、历史、文学等方面无不涉猎。其涉猎之广、数目之多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
经过不懈的努力,富勒不仅在学业上达到了学校的要求,而且身体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年后,英国陆军修改了后备军官在身高、体重等方面的要求,富勒都达到了标准。“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放弃少将军衔
1918年,富勒被调到英军总参谋部主管坦克的部门工作。当时他已经40岁了,却还扛着一副中校肩章。在总参谋部中校无疑是低级军官。与富勒资历相同的,有些比他年龄小的都已经升为少将。而以当时富勒的经验、能力和资历,他已经具备了少将资格。为什么他没有被升为少将呢?
在这年年初的时候,英国陆军司令部曾考虑过让富勒出任旅长。这是一个可以提升为少将的职务,但当时总参谋部出于富勒在坦克战方面的理论建树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考虑,也准备让他出任总参谋部主管坦克的参谋,而一个参谋想要提升到少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面临选择时,富勒有些犹豫了,毕竟将军军衔对于一名军人来说是一个极为崇高的荣誉。富勒斟酌再三,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很清楚,研究装甲战理论,从事军事历史的钻研,才是他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担任主管坦克的参谋将会对他的研究有帮助,而出任旅长将会使他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富勒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不然的话,也许英军会因此多一名优秀的旅长,但西方军事史上却会少一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
还是在年轻的时候,富勒就与一些右翼政治团体的知识界人士关系密切。他参加了他们的许多活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30年富勒退休之后,与这些政治团体的关系又明显亲近起来。1932年,富勒应邀给“新大不列颠联盟”讲课。这是一个具有严重法西斯倾向的政治组织。在当时英国民主失衡、四处弥漫着沮丧气氛的环境下,这个组织确实也有一定的市场。
1934年,富勒走出了更加错误的一步。他正式加入了由“新大不列颠联盟”改组后形成的“大不列颠法西斯联盟”。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公开认可法西斯主义的一些思想,包括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态度。他在自己的一些文章中也对犹太人进行了谴责。
30年后,富勒为自己这个时期的行为申辩,抱怨人们错误地理解了他的政治观点。他说:“我并不反对民主政治,我反对的只是过于泛滥的选举,因为这既不负责任,又缺乏良好的组织。我之所以部分认可法西斯理论,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与我一样都主张建设机械化军队。”
此时,富勒依然没有认清法西斯的本质,只是仅仅看到了法西斯主义很表面的一层,这与他政治思想幼稚、秉性偏激不无关系。像富勒这样一位著名的军事思想家,纵然他在理论上有很高的建树,但他在政治上步入歧途,也会给他的人生历程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坦克、战舰和飞机是现代战争中陆海空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最早提出用强大舰队去夺得制海权的牛人是美国的马汉将军,最早提出把飞机用于大规模轰炸的牛人是意大利的杜黑将军。那么最早提出大打坦克战的牛人是谁呢?就是他——英国的富勒将军,被誉为“装甲兵之父”。
富勒生于牧师家庭,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他身材瘦小,个性锋芒,属于那种为了捍卫自己的思想不惜与别人拼命的主儿。他的大脑里储存了太多太多的奇思妙想,堪称一位超级天才。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所以尽管他很聪明很能干,在军界却并不讨人喜欢。早年间,富勒对步兵战术最感兴趣,天天闷头琢磨步兵怎么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后来一种铁甲怪物——坦克诞生了,富勒马上被这个新奇的东西吸引,从此把一腔热血都用于研究装甲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建立了坦克军团,38岁的富勒当上了军团的参谋长。富勒坚信,这种铁甲怪物将会给战争带来惊天巨变;如果一支军队能有数千辆坦克一起出击,那么战争必定胜利!不过很多英国军界的头头们都是骑兵迷,对坦克这个新产品很怀疑——就那么一个笨重怪异的玩意儿能比战马还管用吗?后来头头们听了富勒的苦心劝告,准备试试看,一开始的效果还挺好,但后来却出事了——在帕斯尚尔战役中,200多辆坦克“严重堵车”,严重失败!但富勒觉得,这也不能冤枉人家坦克,因为地形不好,坦克应该在平坦、干燥的地域作战,你硬是让它去跑沟壑不平的烂泥地,能不出事吗?后来富勒想了个办法,让坦克背着一些棍子、树枝作战,遇到堑壕时就把它们扔到里面,这样坦克就能顺利开过去了。
1919年计划
在1917年著名的康布雷战役中,富勒成功地进行了坦克战,当时英军出动了378辆坦克,对绵延9.6公里的德军防线发动了大规模突击,连续突破四层堑壕障碍,纵深6.5公里,缴获100门火炮,俘虏4000名德军。英军只损失了1500人。后来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不用坦克,按传统的步兵进攻,最起码得死伤40万!这次战役标志着装甲坦克战争时代的到来。富勒特别高兴,他早就说过坦克的潜能是无限的。接着他鼓捣出来个“1919计划”,提议用4000辆坦克突破敌军防线,直逼德国本土,空中则用飞机来轰炸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没想到,这个计划刚搞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富勒很郁闷,他的伟大计划成了永远的遗憾。但是这个计划却被其他国家使用了,坦克冲锋,飞机轰炸配合,二战中很多国家都是这种打法,尤其是纳粹德国,把这种打法发挥到了极致!
富勒的“1919年计划”虽未能付诸实施,但已在坦克军的军官中间生根。坦克军的军官要求建立独立的兵种,不必依靠其他兵种的支援就可以影响战争的进程。富勒意识到,要实现“1919年计划”,必须有步兵、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积极主张建立独立的装甲兵,认为装甲兵只有坦克是不够的,还要有归装甲兵指挥的“坦克陆战队(即现在的装甲步兵)”和“皇家坦克炮兵(即现在的自行炮兵)”。富勒的“皇家坦克炮兵”的言论引起英国皇家炮兵的惊恐,炮兵将领担心自己研制出的自行火炮会被坦克军抢走,竟在10年内没有发展自行火炮。
富勒建立独立的装甲兵的理论得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陆军上尉利德尔·哈特的大力支持。利德尔·哈特是位历史学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是步兵,1920年参加修编《步兵训练教范》的工作。他主张以1918年德军渗透战术为基础,进行“洪水式”进攻,用步兵像洪水一样渗入敌方防线空隙,最后将之冲垮。利德尔·哈特最初没有注意到坦克,但同富勒见面后,就彻底改变了对坦克的看法,成为对后世影响甚大的装甲战、机械化陆军的鼓吹者。
1922年,利德尔·哈特发表了题为《“新模范军”的发展》的文章,主张陆军必须全部实现机械化。第一步是师的运输车辆机械化,第二步是炮兵的牵引机械化和履带化,第三步是步兵营的装甲化和履带化。利德尔·哈特还主张未来的陆军应各兵种配置均衡,一个旅应有两个坦克营、3个机械化步兵营和1个机械化炮兵团,旅的通信和勤务分队也应全部机械化。
这是机械化的第一阶段,最后形成以坦克为主、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为辅的陆军。他在文章的末尾还进一步声称,理想的陆军应是拥有众多坦克,并有重炮、飞机的机械化军队。
英国在大战后就解散了在战时组织的庞大的陆军。由于英军在大战中遭到前所未有的惨重伤亡,英国军队开始寻找新的克敌之道。英国一方面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空军,企图以战略轰炸击败、瓦解大陆上的敌国;另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坦克和装甲车辆上。英国陆军有意向私人军火制造商提出中标的坦克技术要求,目的不是要用这些新坦克装备陆军,而是刺激陆军和制造商的思想,开阔思路。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坦克制造出现了一个**。坦克和装甲车种类繁多,有多炮塔的重型坦克,也有双炮塔、单炮塔的中型坦克,又有双人、单人的轻型坦克。在这一竞争激烈、思想活跃的时代,英国大军火公司维克斯公司独树一帜,在坦克制造领域独领**,对除法国以外的各国坦克发展影响甚大。
维克斯公司原是制造火炮的军火公司,但公司看准了坦克的前途,在英国陆军的鼓励下,研制出多种型号的坦克,其最有影响的是“独立”型“陆上战列舰”重型坦克、“维克斯-中型-MkⅡ”中型坦克和“维克斯-轻型-MkVI”轻型坦克。维克斯公司的设计思路受到海军舰队的影响,它把“独立”式重型与炮塔坦克当作主宰战场的战列舰,把“中型-MkⅡ”当成舰队的前锋巡洋舰,把“轻型-MkVI”型当作舰队的哨兵驱逐舰,并在“独立”式坦克上首次应用喉头送话器,解决了车内联络问题。但维克斯公司发现多炮塔坦克难以指挥和协调,很快放弃了多炮塔坦克,但多炮塔式坦克却影响了苏联。苏联以“独立式”坦克为蓝本,发展了T-35型5炮塔坦克。“中型-MkⅡ”重量适中、速度快(18英里/小时)、火力适中(一门47毫米炮)、装甲薄,被日本采纳,演变成日本在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87A式坦克。而“轻型-MkVI”坦克则演变成英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的装甲输送车和轻型自行火炮。
英国不仅在坦克研制领域内百花齐放,在军内关于坦克使用上也百家争鸣。同研制坦克一样,英国陆军也在鼓励这种争鸣。在这场争鸣中,富勒和后起之秀利德尔·哈特上尉大放异彩,为日后的装甲战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德尔·哈特在1925年至1938年担任英国《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的军事记者、军事顾问时,宣扬机械化陆军理论,他还阐述了被后人,特别是被德国人广泛运用的被誉为装甲战核心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以“使敌崩溃”,“使敌秩序混乱、瓦解而无法战斗”的原则,代替了一直被各国陆军奉为经典的“摧毁敌军”理论。要达到这一点,进攻方必须具有很高的进攻速度和进攻深度,进攻速度越快,进攻纵深越大,就越能打击敌人的神经中枢,造成敌军的崩溃。这就是所谓的“力矩原则”。力矩不仅有赖于一个物体的质量,而且有赖于这个质量的作用距离,力臂越长,力矩越大。“力矩原则”便是利德尔·哈特的第二个原则。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观点,在英国陆军传统人士眼中简直是异端邪说,遭到猛烈抨击。传统人士认为,建立这样的军队耗资巨大,在平时无法维持;还说机械化理论没有考虑人的因素,主张保留骑兵。
然而英国军内军外的坦克支持者如此之多,英国陆军大臣于1926年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陆军将成立“机械化试验部队”。这是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相当于一个旅,有一个装甲汽车营、一个中型坦克营、一个野战炮兵营、一个山地榴弹炮连(均由履带式车辆拖拽)、一个乘半履带式装甲车的步兵营和一个乘卡车的工程兵连。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名扬四海的富勒少将。
富勒兴高采烈地走马上任,但一上任他就大失所望。这支沸沸扬扬的“机械化试验部队”其实是一个最普通的步兵旅。更糟的是富勒还成为英格兰最大的陆军基地之一——提德沃斯要塞的司令,吃喝拉撒睡无所不管,根本无暇进行机械化部队的试验。富勒在失望之余竟辞职了,又干起原来的参谋工作,从事未来战争样式的研究,写了后来被德国军队在北非沙漠广泛运用的著作《野战勤务条令讲义·第二卷》。富勒在这个讲义中继续阐述他的观点:由于坦克的出现,突破堑壕将成为可能,1914年至1918年的阵地胶着战将被区域机动战取代,阵地会受到来自任何方向的进攻,反坦克炮将用于重点防御地区,它将是进攻方炮兵的首要打击目标……1933年,讨厌军事理论家的“奇谈怪论",特别厌恶富勒的阿奇巴尔德·蒙哥马利·马辛伯德爵士出任英军总参谋长。
富勒在1926年辞去了“机械化试验部队”指挥官的职务,但这个部队还是按原来的设想组建起来,由柯林斯上校指挥,于1927年至1928年在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平原进行了演习。这次演习暴露了组建独立的装甲兵所存在的许多难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大量运动着的坦克进行指挥和控制;第二个问题是坦克如何与机械化步兵和炮兵协同;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在野外为坦克等车辆加油
和维修;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确保坦克不出故障。英国人在坦克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和坦克的可靠性等难题面前后退了。1929年英国解散了这个“机械化试验部队”,转为建立只有坦克的装甲部队,并采用故障率低的轻型坦克。其结果是剥夺了装甲部队的左膀和右臂——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后来的实践证明,轻型坦克不是坦克的发展方向,它在坦克与坦克或坦克对反坦克炮的交锋中不堪一击。1931年,英国建立了第1坦克旅,下辖4个坦克营,没有其他兵种,不能独立作战。
英国的装甲兵在以后的3年里停滞不前,直到1934年才又组建了一个坦克旅,内有步兵和炮兵,但又引起步兵和炮兵的反对,发展受到限制。这一时期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陆军根据1927年至1928年索尔兹伯里平原演习和试验的经验,写了《机械化装甲分队的条令草案》,设想了以后旅一级和师一级装甲部队的组织结构,认为在通信问题解决后,可以组建由诸兵种组成、可以独立作战的装甲旅、装甲师。不幸的是,这个草案在英国没有人读,却被一名上尉将草案连同维克斯公司的新型坦克方案一同卖给了德国人,成为德国军官的必读书,为德国装甲兵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催生剂。
一战后的富勒继续搞他的坦克战,但战争结束了,军界的头头们就不会用坦克了,没有人相信坦克会成为陆战的主角。一战时的英军司令黑格元帅就说,坦克仅仅是人和马匹的辅助工具而已。富勒很气愤,为了他的坦克,天天和那帮反对者吵架、抗争,还开始写书撰文使劲宣传。这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斗争!富勒奋笔疾呼:坦克将成为陆战主角,能赢得大的战争!堑壕战过时了!像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貌似很强大,但早晚有一天会成为法国军队的坟墓……军界头头们实在无法忍受这个猖狂的家伙,富勒在陆军中也混不下去了,最终于1933年以少将军衔退役。
退役后的富勒依然执着,继续大力宣传他的装甲战理论,虽然还是没人搭理他。他也只有在文章里做做他的“装甲战之梦”。如果真的有人让他指挥一支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去冲锋陷阵,那他简直能乐疯了。遗憾的是直到1966年去世,他也没能“披甲上阵”。
富勒的装甲战思想在当时的英国不受重视,但很多大脑前卫的军官还是窥见了坦克的巨大威力,诸如法国的戴高乐、美国的巴顿、俄国的朱可夫等。尤其是德国的古德里安,后来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一手打造了威震世界的德国装甲部队。二战期间,富勒的思想被古德里安实现,德国坦克横扫欧洲,碾碎了英法的帝国旧梦!闪电战威震世界!
桑赫斯特小百科
对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蒙哥马利元帅曾经说: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强健体魄的军官去领导英国士兵是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义不容辞的职责。古老而闻名的桑赫斯特,以独立魅力的风格,塑造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不仅让皇家感到自豪,而且令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