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人物求利,小人物求名(1 / 1)

吴三桂放弃宁远,往援京师,其行何缓也。

要追究责任的话,板子首先要打在崇祯的腚上。

因为崇祯的心眼太坏。

事实上,崇祯死就死在他心术不正上。

崇祯这个人,是一个贪婪到了失去最起码的理性的怪物,此人不惟是嗜金银财宝如命,还有一个爱名的癖好。

名声这个东西,是士大夫最喜欢的,许多士大夫不避刀斧、苦穷一生再挨一刀,唯一所得的,就是身后之名。

崇祯也想要这个名。

为了抢占名声,崇祯做事,从来习惯于先找个替罪羊,事情办得好,自己英明神武;事情办砸了,是办事的人水平太差。就拿和满清议和来说,这可以说是崇祯唯一的出路了,不管谁反对议和,他却是必须要坚持的,因为这件事对他有利。

可是崇祯既想把事情办成,又不想承担责任,所以推出陈新甲来当替死鬼,生生把事情搞砸了。这事大家看在眼里,寒在心头。

而放弃宁远,无疑又是件对崇祯个人有利的决定。可是崇祯又犯了贪名的老毛病,他自己不想承担责任,预先设置了杀头的罪名,想忽悠大臣们跳进去。

可别人也不傻。

大臣们私下议论:上有急,故行其计,即事定以弃地杀我辈,且奈何?

意思是说:崇祯有麻烦了,所以又使坏心眼,让我们提出来放弃宁远的动议,等过后再以弃地的罪名,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

所以群臣为了避免卸磨杀驴的后果,故意无视现实,死命和崇祯抬杠,一意反对放弃宁远。

群臣们不停地开会,不停地争吵,迟迟不发命令给吴三桂。

皇上不下达命令,却宁肯错过活命的机会,也不放过陷害别人的机会。

崇祯不明白,大人物求利,小人物才求名。他反其道而行之,当然会死得很惨。

大人物求利,那是因为大人物掌握着资源,容易获利,有了利益,再用钱买名声。而小人物之所以求名,那是因为小人物居于劣势,无利可图,只能搞长线的人生投资,首先积累清名,再慢慢地用好名声换取金钱。

小人物往往不存在必须要放弃的利益,而大人物则不同,大人物如果顾及名声,就必须要放弃很大的利益份额。就拿崇祯来说,与满清议和固然会引来非议,可是他得到的是能够腾出手来解决掉李自成,获得的是国家的稳定。

而现在的崇祯,为了博名,不惜坏心眼地坑害别人,可群臣们咬紧牙关,坚持不上当,这场博弈的结果,输掉的是大明的万里河山。

大臣们不停地开会吵架,除了是否放弃宁远,还有另外一个议题:

崇祯想要南巡。

意思是说,崇祯想逃离北京城,李自成那么凶,崇祯皇帝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崇祯你逃就逃吧,可是他临死还要害人,非要让大臣们提出这个方案,而他则装出勉为其难的样子,到时候再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即使你是个皇帝,心眼太坏,也会遭到报应。

结果崇祯的报应真的来了,左都御史李邦华举手发言:我认为,皇上应该留守京师,与群贼殊死血战。

李邦华也可能是缺心眼,不能体谅到“圣意”,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恨透了崇祯,故意摆崇祯这么一道。有他这句话放在这里,崇祯还好意思再说逃走的事情吗?

人如果要死,那是拉不住的。当时崇祯就是这个怪模样,面临自己的生死问题,他却仍然是千方百计地琢磨让大臣背黑锅,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个思维定势。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考虑的如何拿这件事把别人搞死。

眼见得群臣都学精了,个个都在跟崇祯玩躲猫猫,死活就是不上当,崇祯悲从心来:传旨,准备国葬大典。

国葬?

葬谁呀?

众臣茫然相问。

崇祯回答了一个名字,令得众臣顿时目瞪口呆:

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