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北京四周打得热火朝天,明政府的圈子里,有两个小圈子,一个圈子是以钱龙锡为首的东林党,一个圈子是魏忠贤建立的阉党,魏忠贤虽然倒台,但圈子里的势力尚在,由温体仁做老大。两个圈子也在不停地瞎折腾。
八旗兵从背后偷袭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阉党圈子里的人欣喜若狂,认为这是他们收复失地、打倒东林党圈子里系列骨干的大好时机。
大明圈子的老大崇祯皇帝,19岁。他因自己投胎准确,很容易当上明朝圈子的老大。这个年轻的老大,基本是这样一种情况:一无治理国家的经验,二无正确驾驭群臣的能力,小聪明而大昏聩,内心阴暗龌龊、外表强势霸道,刚愎自用,偏听专断,无能还想干大事,死要面子硬逞强。
明朝这个大圈子,又是如何呢?这个老圈子,被若干个无能的老大经营了好多年,已经烂得差不多了。
烂到什么程度了呢?政治上,主昏政暗,党争愈烈;地方上,经济衰弱,民不聊生;国防上,边备废弛,将骄卒惰。总之,掌权的,拼命地捞钱,拼命地花钱;没权的,活着比寻死还难。
后金兵突破北京东面的防线,毫不客气地杀过来,不但要钱,而且要命。这让大明圈子里的人吓破了苦胆。谁也没想到,180年没发生过的事,马上就要发生了。
因为实在没人可用,崇祯皇帝只有反聘已经退休的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负责北京城内外的防务工作。
崇祯对他信任的人,胡乱任命,命他们练兵筹饷,作守护北京的准备。结果负责各种事宜的人到现场一看,没有一个不头大的。
负责检查武器的人,爬上城头一看,那些火枪大炮都在那里堆着呢,有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叫出名字的也不知道怎么用。询问将领,也是一问三不知。询问士兵,100个人里也找不到一个明白人。
负责筹措粮食的人,到粮库一看,几乎都是空的,军队里几乎没有隔夜的粮食,老百姓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别说花钱买,抢都没处抢去。
负责招兵的人,把地痞、流氓、和尚都凑到一起充数。实在不行,就让大臣的家丁、奴才到城上走几步。
70岁的孙承宗,从老家河北高阳来到北京后,也遇到了难题。
崇祯不但不懂业务,而且还不相信人,瞎指挥。一道命令,24小时就能改3次。
崇祯开始觉得皇太极肯定是从通州打过来,便让孙承宗到通州负责防卫;孙承宗刚想动身去通州,崇祯觉得还是把老人家放在身边比较踏实,又让他留在北京。孙承宗刚巡视完北京城防务,崇祯又觉得派他到通州最合适,下令他去通州。
主子一张嘴,奴才跑断腿。孙承宗接到崇祯的命令,带着27个人直奔通州。到了通州城下,老头子回头一看,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已有三个人溜掉了。
更让老头子郁闷的是,作为兵部尚书、京师防务总指挥,居然进不了通州城。守城人不开门的理由很简单:非常时期,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
经过多方周旋,孙承宗才得以进城,指挥通州防务。
袁崇焕比皇太极先一步进驻蓟州。崇祯皇帝又给已经在蓟州驻守的袁崇焕授权,叫他调度各路勤王援兵。于是,袁崇焕命令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守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守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守三河。
后金兵,包括皇太极和诸贝勒,都不愿意和袁崇焕过招。别说碰上袁崇焕,一提到这个人,他们头皮就发麻,心里就犯憷。
皇太极本想取蓟州、奔通州,因为要回避袁崇焕,他便率军绕过蓟州向西。袁崇焕在蓟州,架着红衣大炮恭候皇太极呢,哪承想皇太极只捏软柿子。袁崇焕只能尾随其后,一路追下去。
皇太极一路也没闲着,接连攻下香河、三河、顺义等城。其实也不叫攻下,叫明朝官员拱送可能更确切,如有一城殊死抵抗,也不会导致袁崇焕追都追不上。这就使袁崇焕把后金兵挡在蓟州之外的计划,全部落空。
这时北京阉党圈子里的人开始造谣生事,说后金军是袁崇焕引到北京来的。看形势还真像,皇太极在前抢掠,袁崇焕在后“护送”,一直护送到北京城下。
皇太极攻下通州之后,袁崇焕也到达离通州15里的河西务。
袁崇焕在河西务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敌之策。在会上,袁崇焕认为自己实在追不上皇太极,也不想再追了,直接到皇太极的目的地——北京城下等他,免得皇太极再把北京城怎么样。
副总兵周文郁不同意袁崇焕的意见。他认为,按照明朝将官管理条例,将官入京勤王,必须得接到皇帝的通知才可以。将官无令带兵进京,不符合程序。皇太极在通州,明军驻张家湾,相距15里,他建议军队驻扎河西务,找机会进兵,能战就战,不能战就偷袭,不能让皇太极窜到北京城下。
现在的袁崇焕,心里只惦记北京城和皇帝的安危,已经把制度、个人安危、个人利益全部忽略。他一门心思想保卫北京,保卫皇帝。
如果为了辽军、袁崇焕的利益,周文郁的建议没错。但是,袁崇焕认为,所有勤王的军队,都不敢和后金兵交战。他想与后金兵决战,却寻不着打不到。在这里等皇帝的进京通知,就会导致皇太极先他到达北京城下,那样,他就会更加被动。
散会之后,袁崇焕率领9000骑兵,日夜兼程,急行军120里,终于抢在皇太极的前面,于11月19日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同时,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也达到北京城外,驻扎在德胜门外。
11月20日,皇太极兵临城下。在北京城下,180年未遇的血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