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要符合社会背景(1 / 1)

幽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服务于社会活动,人们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它;反过来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幽默之中,制约着幽默的运用。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文化环境,则是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

使用幽默时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香港回归前的1993年底,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举行开光大典。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港督彭定康均应邀做主礼嘉宾。仪式结束后,彭在答记者问时,指责我港澳办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并不是一份有特别吸引力的圣诞礼物”。记者以此请周南发表意见,周南以“佛教的日子”为由不予评论,因为在宗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双方展开外交争论是不合时宜的。无奈记者追问再三,周南顺口答道:“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善哉!善哉!”末了一句“阿弥陀佛”,引得在场者阵阵掌声和笑声。周南此时就恰当地运用了宗教这一社会背景,发言得体,无懈可击。

又如,新中国成立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讲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前一例是在佛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上的对话,周南选用佛家语应答,幽默生动,且应情应景耐人寻味。后一例乃是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幽默效果运用得很好。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外界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时,它就会形成社会环境。例如,因为各地语言的环境不同,总会造成一些误会。这种误会中形成的幽默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而抓住这种社会背景制造出的幽默,往往是能让人们从心理上给予认同,达到非常显效的结果。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与同事到外地出差,当地的同事热情好客,当晚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接风。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他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这种情况,我们在北京一般是让小姐把点过的菜名儿报一遍。于是一位北京的哥们儿说:“小姐,报报。”

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

“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

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

“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这哥们儿真急了。

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

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

“噗!”边上一位女同事把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在前边人的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上菜了,先上了一个凉菜拌拉皮儿。一大盘拉皮儿端上来,接着是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什么的。小姐上菜的时候没留神,一滴酱汁儿洒在一位哥们儿的裤子上了。那哥们儿也是成心逗闷子,假装阴沉着脸问小姐:“怎么办呀?”

小姐很冷静地说:“怎么办都行。”

“那你说怎么办?”

“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那你们这儿一般是怎么办的?”

“要不俺帮您办?”

“好呀。”

只见小姐麻利地把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一股脑倒在拉皮儿上,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刷刷几下就拌好了。然后对那哥们儿说:“先生,拌好了,可以吃了。”哥们儿努着眼珠子瞪着那盘子拉皮儿半天没说话,另一位同事替他跟小姐说了声“谢谢”。

上主菜了——烧羊腿,一大盘肉骨头,一碟子椒盐儿。一位北京哥们儿酷爱这口儿,毫不客气地抓起一羊腿,咔嚓就是一口,呱唧呱唧地大吃起来。小姐一见,说道:“先生,这个要蘸着吃。”

哥们儿将信将疑地看了看小姐,又看了看当地的同事。当地的同事说:“蘸着吃好吃一些。”

哥们儿于是拿着羊腿站起来,咔嚓又是一口。小姐赶紧过来问:“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啊?没有啊。”“那请您坐下来吃。”

哥们儿嘀咕着坐下来,看了看大伙儿,茫然若失。小心翼翼地把羊腿拿到嘴边,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小姐又说:“先生,这个要蘸着吃。”哥们儿腾地一下站起来,挥舞着羊腿怒气冲冲地嚷:“又要站着吃,又要坐着吃,到底怎么吃!?”

酒菜满席,接待单位领导姗姗来迟。满座宾客起身相迎,一片寒暄之声。众人落座,有人招呼:“小姐,茶!”

旁边侍宴的小姐长相甚美,新来,经验不丰,颇有些紧张,忙近前用手指点:“1、2、3、4、.5、6、7,共七位!”众人哂笑,领导补充曰:“倒茶!”小姐忙又“倒查”了一遍:“7、6、5、.4、3、2、1,还是七位。”

有人发问:“你数什么呢?”小姐犹豫了一下小声答道:“我属狗。”众人怒,急呼:“叫你们经理来!”,经理入,垂手讪笑,问:“诸位,传我何事?”领导曰:“别多问,去查查这位小姐年龄属相。”经理纳闷,依命而行,旋来回复:“18岁,属狗!”

领导大笑,众人大笑。领导海量不做追究,众人雅量不便追究。小姐、经理如坠五里云雾。

酒过三巡,上来一道菜:“清炖王八”。众人皆喜,然未忘规矩,有人以箸拨王八头曰:“领导动动,领导动动!”领导看着被拨得乱颤的鳖头,心中不悦,既不愿谐了此言的尾音,又不愿违了众人美意,于是乎持勺酌汤,曰:“好,好!大家请随意。”又有人奉承曰:“对!王八就该喝汤!”领导气得几乎喷饭。

未几,汤将尽,有物圆圆的渐渐浮出,问:“小姐,这是什么?”小姐忙答:“是王八蛋。”众人又惊喜:“领导先吃,领导先吃!”这时领导没听到“晦气”之言,心中甚悦,忙唤小姐:“给大家分分!”

良久,小姐不动,领导怒问:“怎么,这也分不清楚吗?”小姐为难地说:“七个人,六个王八蛋,您叫我怎么分啊?”

众人听罢,个个伸脖瞪眼,满口美食,难以下咽。

以上讲的是小地点形成社会大环境,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此时运用有针对性的幽默效果就十分显著。

比如,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的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产生有利于一方的小环境,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所以,领导人的办公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领导人使用幽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非效应区去展现幽默,更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运用幽默,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善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幽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