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是辩论中常用的手法,意即巧妙偷换概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使自己脱离困境的同时陷对方以困境之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移花接木的说话技巧也常有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一对夫妇结婚已经有十余年了,每个月他们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寄生活费。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办。可是妻子却每个月给自己的父母寄一百元,给丈夫的父母寄五十元。丈夫一直愤怒在心,却也不想因此而与妻子闹得不愉快。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么事都不干,总要先抱抱小儿子,亲抚半天。可这天回家后,他见到一岁半的儿子正在摇车里哭,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他一反常态地走到五岁女儿的身旁,把五岁的女儿抱了起来。
正在做饭的妻子扭头看到了,急忙喊道:“儿子都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赶紧去哄哄他?”
丈夫不紧不慢地说:“这五十元钱的孩子,还是你来抱吧?我要抱一百元钱的。”
聪明的丈夫风趣而又不失原则地请妻子进入了自己所预设的易位“圈套”,没有长篇累牍地发牢骚,却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实质和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巧妙地达到了抗议的目的。
妻子一听,脸就红了。后来妻子想想也是自己做得不对,以后每月也给丈夫的父母寄一百元了。
运用移花接木的说话艺术,关键的往往只有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往往紧紧扣住了对方的言行,所以分量很重,使对方几乎没有反击的余地。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
“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中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听后微微一笑,说: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个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无理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司机来说,“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了酒”开车的区别,就如“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中的“一”和“七”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再看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长官到连队巡查,正赶上士兵们吃中午饭。
“伙食怎么样?”长官问士兵们。
“报告长官,汤里泥土太多。”一个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们入伍是为了保卫国土,而不是挑剔伙食!”长官非常生气地大声斥责道,“难道这个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毕恭毕敬地立正,又斩钉截铁地说,“但绝不是让我们吃掉国土。”
士兵们的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与“国土”意义相差甚远,但士兵却能抓住“土”这一信息,并将其生发开去,不无关联地与国家的形势、国土的沦丧和军人的职责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体现了这个军人的幽默感,又巧妙地达到了改善伙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