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幼,大权由母亲赵太后掌管。秦国看赵国困难重重,乘机进犯,赵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让他去,并对劝说的人大发雷霆,宣称谁再敢来劝,要吐他一脸唾沫。
形势相当危急,一面是秦军步步进逼,一面因太后难舍母子之情,使齐国的支持成了泡影,国家命运危在旦夕。
这时,左师触龙言来到朝廷,求见太后。太后也明白对方来意,准备给他一些颜色。触龙言年迈脚跛,慢慢走到太后面前,朝廷上开始了这么一段对话:
触: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有来见您,但我常常挂念着太后的身体,今天特地来看看。
太:我也是靠车子代步的。
触:每天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
太:用些粥罢了。
触:我也不愿吃东西,勉强出去走走,每天三四里路,稍微可以吃一些,身子骨也硬朗了。
通过开头几句的互致问候的话,太后的怒气稍为平息一些了,这个话头的目的也达到了。
触:我有一个希望,请太后做主。我的儿子舒祺,年小才疏,我年纪大了,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当个卫士,守卫王宫。
太:可以,年纪多大了?
触:15岁,岁数是小一点,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了。
话题转到儿子身上,他的要求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心,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这就与太后的症结自然联系起来了。但触此时还不能提太后的儿子,只能作为伏笔。
太:男人也疼受他的小儿子吗?
触:比女人还厉害。
太:哪里话,女人才是最厉害的。
触:我觉得您疼爱女儿燕后超过儿子长安君。
太:错了,我疼爱燕后比不上长安君。
触:不。父母疼爱儿子就应替他打算得很远,您把女儿嫁到燕国时,虽然也悲伤,但每到祭祀时却祷告别让她回来,这不是希望她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
太:你说对了。
因为太后毕竟是个女人,对儿女的问题特别容易动感情,以致不知不觉谈到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的问题。触龙言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上。但他却不正面提人质的事,而采取迂回的手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表面看来纯属太后个人家庭问题,所以太后能够接受,并被触龙言的一些新鲜提法,如男人比女人更爱儿子所吸引,使讨论引向深入,步步逼近主题。
接着触龙言把话题转向历史一
触:赵家立国200多年了,请你想一想,除去现在三代之外,过去的赵家子孙到今天还有谁能把爵禄继承下来的呢?
太:没有,没有。
触:其他国家呢?
太:也没听说过。
触:这就大有文章啊。因为这些子孙都靠继承父辈传下的现成爵位,地位虽高,但没立过功勋。得到俸禄却优厚,又没对国家做过贡献。毫无能力和经验,又行使很大的权力,这就十分危险。他们的地位就很脆弱,容易受人攻击,自己遭到杀身之祸且不说,还连累他的子孙。如今您要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只靠封地加官,却不让他为国家出力,将来您要去世,他凭什么功劳在国中立脚呢?所以太后爱他不如爱燕后。
太:您说得对极了。好,长安君的去留听您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