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顺宗永贞年间,长安传说出了一个神童,7岁通读百家之言,而且擅长写诗,颇有一些奇特的情韵和诗句。消息传开,有人怀疑.有人嫉妒。不想这消息惊动了文学家韩愈,他非常希望能亲眼见一见这个儿童。于是,他约了朝中侍御皇甫浞,没打招呼便到了那儿童家中。
那童子名叫李贺,祖上也是李唐王朝的宗室,可惜家道衰落,已经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了。在一个简陋的院落里,韩愈、皇甫浞这两位文学名士见到了扎着一对髻角的李贺。李贺没想到这样两位大人物会光临他的“敝舍”,连忙表示欢迎和感谢。
韩愈、皇甫浞为了验证李贺的才能,便要李贺以他俩来访为题,写一首七言诗。题目点过,只见李贺稍加思索,高声朗诵即席而作的《高轩过》诗,诗中写了韩愈、皇甫浞的来访是“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称赞韩、皇二公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韩愈和皇甫浞听罢大惊,连连赞叹。从此,在韩愈的心目中,始终有那么一个双髻才童的突出的位置。
十年过去了。韩愈经过一番政海曲折浮沉,又回到了长安。有一天,他上朝回来十分倦懒,解衣卧榻,昏昏欲睡。门人报告说有个青年送来一部诗稿请韩愈指教。韩愈强打精神,草草观看。当他看到《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句子时,精神为之一振,猛然坐起,困倦和睡意一下子跑到九霄云外。他连声赞道:“多么色彩浓烈的奇句!快请,快请!”门人带进一个身材修长瘦弱的青年,原来正是当年的才童李贺。韩愈连忙礼让,连声叹赞李贺的才华。当他了解到李贺家世贫寒和到处碰壁的遭遇时,深深为李贺惋惜,决心帮助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
大考之年到来了。韩愈鼓励李贺考取进士,李贺也跃跃欲试。凭着李贺的声望和才华,考取进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忽有流言传来,说李贺考取进士是违犯了家讳,是不孝之举。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考进士便是大逆不道。这个十分荒唐的逻辑竟然得到了文学家元稹等人的支持,他们一起压制年轻的李贺,使李贺受到了很大打击。
韩愈闻讯之后,十分气愤,他专门为此写了一篇《讳辩》。他指出:“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他愤然反问那些道貌岸然者:“父亲的名字叫‘晋’,儿子就不能举进士;如果父亲的名字叫‘仁’,他的儿子难道就不能做人了吗?”尽管韩愈力排众议,为李贺辩解,但是,文人相轻,嫉妒成风,“谗者百而爱者一”,李贺终究没有考成进士,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压抑和创伤。
李贺痛恨社会的黑暗,写了许多有志不能伸的诗篇,特别是一连写了23首《马诗》,以千里马寄托情怀,慨叹时世。韩愈也因李贺的遭遇深感不平,他写了关于千里马的杂文,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千古名言,为千里马的遭遇大声疾呼。韩愈所说的千里马中,李贺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贺27岁时便因不得志悲愤忧郁而死,留下了怪诞迷离、风格独特的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多才短命的一位杰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