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私怨荐贤才(1 / 1)

东晋时代,谢氏和郗氏都是朝中大家。谢安曾任宰相,郗超曾任中书侍郎。但是,两家互相猜疑,矛盾很深。郗超曾经公开地说:“我祖父、父亲都是本朝名士,地位应在谢安之上,但是谢安却掌了大权,他有什么资格?”其实,郗超实权也很大,他曾和桓温一起策划过废立皇帝的大事。一次,谢安同王文度去访问郗超,仆人通报之后,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郗超都没有接待,谢安恨恨而归。从此,两家隔阂越来越深。

那时候,占据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的前秦强盛起来,前秦皇帝苻坚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派兵攻占了东晋控制的两蜀一带。秦军声势浩大,步步逼近,告急文书很快传到了东晋朝廷,朝野一片紧张气氛。为了加强防务,必须挑选良将抗御前秦军队的进攻。最后,谢安出班保举自己的侄子谢玄。郗超听罢,高兴地说:“谢安敢于荐举自己的侄子,说明他有知人之明;谢玄必然不负推荐,因为他是一个有才的人。”但是,朝中不少人不以为然,郗超解释说:“我曾和谢玄一起在桓温手下任职,见过谢玄如何用人,即使是最普通的差役、佣人,他也能区别他们的专长,分别予以任用,做到各得其所,我们大家应该信任他。”由于郗超掌有实权,朝廷便命人把谢玄从老家召到朝廷,拜为建武将军,负责江北的军事指挥。此时,东晋的江山社稷都维系在江北军事的成败上了。

谢玄刚一上任,就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公元383年,苻坚亲率100万大军南下攻晋,而东晋的军队不过8万人。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苻坚曾骄傲地说,“浩浩长江有何了不起?我大军百万,投鞭可以断流”。谢玄和叔父谢安则不然,他们小心谨慎,仔细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寻找对方的弱点。谢玄的策略是:敌军人多势众,不可力敌,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脚跟尚未站稳的时候,迅速出击,击溃它的前锋,搅乱它的阵营,如此百万大军就会溃散。

两军在淝水对峙,谢玄先派了人告诉秦军,请秦军稍稍后退,让晋军渡水决战。苻坚想趁晋军渡过一半的时候乘机攻击,就答应了后撤。谁知秦军队伍庞大臃肿,一听到后撤命令,大军自相混乱,很快乱作一团。晋军趁机渡水猛追,秦军越发失去控制,节节败退。秦军士兵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一直退了数百里还惊魂未定,把风声鹤唳和山峦草木都当作埋伏的东晋军队了。晋军乘胜追杀,大获全胜,演出了一幕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古代战争史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从根本上转变了北强南弱的形势,保障了东晋王朝的安全。在这场战争中,谢玄也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推荐谢玄的谢安以“内举不避亲”而扬名,而郗超,也因“不以私怨匿善”而受到人们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