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父学御(1 / 1)

造父的老师名叫泰豆氏。造父开始跟随泰豆氏学习驾车时,要按照行路礼节行事,十分谦卑,而泰豆氏三年都没有告诉他如何驾车。于是造父更加谨慎地按礼节办事。泰豆氏才告诉他说:“古诗说:‘好弓匠的儿子想学好作弓,一定要先学好作簸箕;好铁匠的儿子想学好冶炼,一定要先学好缝皮衣。你先观看我快步走路,等你的动作像我这样了,然后你就能手拿六根马缰绳,驾驭六匹马的车了。”造父回答说:“我一切都按照您的话去作。”

泰豆于是立上一根根木桩作为道路,木桩的大小仅仅能够容下一只脚,并且按照步子的间隔距离设置。泰豆踩在上面,快速地跑来跑去,不曾失足摔倒。造父学着泰豆的样子,三天便完全学会了这一技巧。

泰豆感叹地说:“你多么聪颖呀!这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巧。大凡驾车,也是这样的。刚才你在那些木桩上的行走,得力于脚,配合于心。把这一道理推及到驾车上,便是马缰绳与马嚼子要配合默契,掌握缰绳要急缓和谐,驾车的分寸掌握在心中,控制在执马鞭的手里。这样,对内是自得于心,对外也顺应了马的心性。因此,无论是进退,都能合于驾车的准绳,旋转拐弯也能合于驾车的规矩。这样,即使跑了远路,马也还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就是要掌握好马嚼,配合于马缰;掌握好马缰,配合于双手;掌握好双手,配合于内心。达到这样的境地,驾车时便用不着眼睛去看,用不着鞭子去鞭打,心情悠闲,身体端正,六根马缰绳不乱,每匹马的脚步也都不会出现差错。无论转弯还是前进后退,自然没有不合乎节奏的。然后车轮碾过的辙道以外可以不需要更宽的辙道,马蹄所踏之处以外可以不需要空地。就是到了山谷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险阻,与行驶在平坦的路上感觉一样。我驾车的技术就这些了,你记住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