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杭州清风岭上,白鹤高飞,红叶遍野。一行人马直奔岭上而来,这是两浙观察史高适(唐代诗人,约706~765)前往浙东台州巡察,路过此地。
当晚,高适便在清风岭的一座寺庙里歇息。岭上的秋夜景色更是幽雅宜人,高适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就在寺墙上写了一首:
绝岭秋风已自凉,
鹤翔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
僧在翠微闲竹房。
第二天,高适重又启程赶路,途中,他仔细观赏钱塘江的壮美风光,发现江水比昨晚少了许多,只剩下半江了,原来这江水是月升时随潮而涨,月落时随潮而退的。自己诗中说“前村月落一江水”,显然不符合事实,真恨不得马上回去将诗句改过来,无奈公事在身,只得继续前行。
过了月余,高适巡察归来,专程取道清风岭,来到僧房,将“一江水”改成“半江水”。于是,“前村月落半江水”这一千古名句,便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