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平生刚正廉洁,声望很高。他在淮阳做官时,一天,有一个文质彬彬的秀才来求见他。
范仲淹一向以礼贤下士有名,他见那个秀才贫寒的样子,关切地问:“你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助?”
那秀才自称姓孙,没报姓名,说:“小生别无他求,请大人助我十千制钱!”
范仲淹没有追问,便送给那秀才十千制钱,那秀才行个礼,告辞而去。
第二年,那秀才又求见范仲淹,还是要求给他十千制钱,范仲淹又给了他,然后问道:“你为什么搞得如此穷困呢?”
秀才回答说:“家贫母老,无以为生。小生是读书人,种田、做工、经商都力不能胜,因此贫穷流浪,如果每天能有一百钱的收入,就可以勉强度日了。”
听了孙秀才的话,范仲淹激起了同情之心,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他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带他改嫁,家境寒苦。因为买不起纸、笔,四五岁时用木棍在沙土上学写字。20岁时,曾借住深山古庙读书。因为没有钱,每天的饭食是用一把米熬一小盆粥,凉置后凝成一块,切成四半,中午、晚上各吃两块,菜不过是用盐水腌一点韭菜来充当。想到这里,他对孙秀才说:“我帮你补一个学职,做点动笔杆的事情,以后,你能安于学业吗?”
那秀才感激不尽。范仲淹为他补了学职,每日大概挣到百钱左右。之后,范仲淹被调到京都,后又调到边疆领兵御敌。十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听到那秀才的消息。
忽然有一天,朝廷任命了一个新的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子监直讲,也就是朝廷最高学府的教官。范仲淹一看,原来正是十年前的那位秀才。他名叫孙复,山西平阳人。当时,孙复已经是学识渊博的经学家了。他还写了《尊王发微》等著作,博得了满朝赞叹。
范仲淹也十分感叹,但他不是赞叹孙复的才能。他说:“贫穷能把人逼到不可想像的地步,即使是孙复这样的才华的人也在所不免,差一点就会埋没终生。何况,天下比孙复还穷的人多着呢!这其中摧残、埋没了多少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