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巴蕾特(1806~1861)从小好学,8岁开始写诗,13岁就写出了四卷咏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史诗。不幸的是她15岁那年,骑马奔驰,摔断了椎骨,从此卧床不起。但她并不绝望,写成了《孩子们的哭声》,抗议资本家对童工的残酷剥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跃成为英国最优秀的诗人。
青年诗人白朗宁(1812 ~ 1889)十分钦佩女诗人的才华,便给她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巴蕾特回了信。两位诗人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这时,巴蕾特已39岁了。比巴蕾特小6岁的白朗宁表白了对女诗人热烈而坚定的爱情。巴蕾特知道自己是个残废人,认为对方只是一时的狂热,她需要爱情,但不需要同情。因此,她断然地拒绝了,并请他以后不要再说这种狂妄的话,否则,便中断友谊。
白朗宁具有崇高的情感,他没有却步。两人通信更勤了。若每星期不见上一面,双方都若有所失。在爱情力量的鼓舞下,巴蕾特的病竟然一天天好起来。第二年春天,女诗人居然离开卧身20多年的病榻,自己下了楼,重新流连在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中。当白朗宁第三次向他求婚时,她回信道:“就这样吧,最亲爱的!……由你决定吧!”
他俩结婚,共同幸福地生活了15年。巴蕾特蘸着爱情的乳汁,写了一部献给白朗宁的《十四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