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2006年,我的12卷本文集出版之后,对自己的文学人生有了一个总结,决意从此淡出文坛,与笔墨情缘告别,过一个退休老人的悠闲生活。
然而,文学这个巨大的磁场,却紧紧地吸引着我。当我行走在祖国壮丽山河之间,或漫步于文坛艺苑的百花之中,欲了的情难了,欲撂的笔难撂。于是,这十来年间,又有了这百余篇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文字见诸报章杂志。其中竟有多篇被一些权威出版机构选入年度散文精选,有些还在一些重要文学评奖中获奖。今年春节以后,我在弟弟谭速成和作家纪红建的帮助之下,从网上搜集到了绝大多数篇章,少数几篇,得到张昆华、赵智、谢群等朋友帮助,也找了回来。我把这些散兵游勇收编起来,结为一集。因为退休以后我住的这个小院自题为“晚晴小院”,于是集名就叫《晚晴居散笔》,编为《谭谈文集》第13卷。
集中为文友、后辈鼓掌喝彩的序言文字,有少数文稿不是本人所写,我只是做了少许修改。如果说,作品是作家的儿女,那么,这些篇章不是本人“亲生”,只能说是“养子”。特此说明。至于哪些篇章是“养子”,热爱我、熟悉我的读者朋友,也许能够辨识出来。
我这一生中,还写过大量的工矿企业的报告文学。如写湖南零陵卷烟厂的长篇报告文学《芝城烟雨》(与唐曾孝合作),写涟邵矿务局的长篇报告文学《一万个昼与夜》(与魏文彬、梁瑞郴合作),写涟源钢铁厂的中篇报告文学《脊梁》(获《芙蓉》文学奖),写韶山灌区的中篇报告文学《湘中大血脉——韶山灌区纪事》(与纪红建合作),以及大量的短篇报告文学,计四十余万字。“**”期间写的小说、散文作品,三十余万字。在涟邵矿务局、煤炭工业部《他们特别能战斗》杂志社、《工人日报》、《湖南日报》做编辑、记者时,也有三四十万字的新闻特写、长篇通讯文字,没有收入这13卷文集之中,她们只能以她们原有的形式留存于世了。
我这一生中,还写过唯一的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山道弯弯》(1981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唯一的一首歌词《故乡》。在编前12卷文集时,因为体裁唯一,不好归入哪一卷而没有收入。这次,特辟“遗漏捡拾”一辑,将她们收了进来。
这一生中,我还写过唯一的一个话剧剧本。那是“**”中的1967年,写了一个独幕剧,名叫《心向北京》,发表在广州军区的《战士文艺》上。当时,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我复员时,将刊登这个剧本的《战士文艺》带回煤矿,被人拿走没有归还,至今已无从查找了。
这是我对亲爱的读者的交代,也是对我人生的交代。
2017年4月19日 长沙晚晴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