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诗书气自华(1 / 1)

——《中国清代书法拾遗》序

2011年冬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白马湖作家爱心书屋公干。末了,我望着那些中国文艺名家的诗词碑林遐想,涟源市作协副主席艾叶青领着一位戴眼镜的文质彬彬者来到我处,此人就是涟源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市棋类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清代书法拾遗》主编谭文革。

作为一名作家,闲暇,我铺开宣纸,笔走龙蛇。谭文革亦喜此道。作为本家,他研究家族文化,并不失时机地送上一本《中国清代书法拾遗》书稿清样,请我作序。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出于对一位多年从事政法工作并热心艺术的本家的支持,我应承了下来。

谭文革是一个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他多年来坚持品读《中国通史》《四库全书》《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经典古籍。他亦喜爱围棋,曾任湖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首届围棋协会会长,后多次现场观看棋圣聂卫平下棋或聆听其讲解,闲暇在与棋友“手谈”中尽享“棋乐无穷”。他还“爱山之博大精深、乐水之飘逸灵动”,喜爱登山、游泳、散步等健身运动。近几年来他又接触书画,多次寻访于湖南及全国多地,收藏中国清代书法原稿达十五本,大多为道光至光绪年间手稿。他如获至宝,在自己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不忘整理成册加以保护,并与更多的读者分享。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发展到清代,其所承载的艺术内涵较以往更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从清初至乾隆年间的“帖学期”和嘉庆以后的“碑学期”。清代书法艺术承继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并开创了碑学。在篆书、隶书和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及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的书风。

清代书风盛行,收藏更盛。谭文革收藏的,多为散落民间的晚清作品。其选录入辑者,或为古文经典,或为民风民俗,或为临摹字帖。行书、楷书、草书等书法兼而有之,其中一些文章立意好、选材好、文笔好、书法好,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堪称经典。如《举贤才》《禹闻善言则拜》《学如不及》等多篇佳作今天仍可借鉴。这些书者虽然不是清代名家,但其书艺精湛,功底深厚,实为大家。其宝贵的书法作品及艺术宛若散落沙土的珍珠,人久未识。谭文革慧眼识珠,用心收藏,精妙构思,挖掘整理,推陈出新,策划并主编《中国清代书法拾遗》,既保护了中国历史遗存,又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对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很有积极意义,值得大为赞赏和推崇。

开卷有益。对该书细细品来,其清代书法艺术光华尽收眼底,爽心悦目。读罢此书,爱不释手,受益匪浅。由此可管窥中华文化艺术之一斑。

家有诗书气自华。愿以此句,与谭文革先生共勉,同时与天下书家、读者诸君共勉之。

(《中国清代书法拾遗》2012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