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书》序
《第一支书》是文杰同志继《戴碧蓉》之后又一部弘扬主旋律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从采访到创作完成,前后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是文杰同志的呕心沥血之作。这部反映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著作是湖南省第一部得到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的报告文学,书内书外,意义都非常重大。
《第一支书》记录的是湖南省湘阴县自2002年12月开始推行的、从县直机关选派干部到全县各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的创举。“第一支书”制度是湘阴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这一制度在湘阴实施四年多以来,已在当地取得显著成绩,并在湖南岳阳、怀化、冷水江等二十多个市县推广,湖北、安徽、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纷纷前来考察学习。“第一支书”制度已基本成为“三农”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新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这是三年来中央连续下发的第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对照其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我们不禁欣喜地发现,“第一支书”的做法,不仅贯彻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建设的精神,也完全符合党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基于这个大时代背景,《第一支书》应运而生了。文杰同志在创作之前就向我汇报过这个选题,我非常赞同。今天,书稿已就,我认真地读完了全书,掩卷而思,感动不已。
我感动于《第一支书》一书将农村改革、农民致富、干部作风转变、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命题有机结合在一起,纵横捭阖,融时代性、前瞻性、艺术性、政治性为一体,不但生动展示了湘阴推行第一支书工作这一伟大创举,真实再现了湖南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更思辨论述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第一支书》是广大干部,特别是市、县、乡、村干部非常值得一读的有价值的好书。
我更为文杰同志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他身上肩负的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所感动。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讲话强调,作家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只有与时代同步,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学作品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文杰同志就是这样做的。《戴碧蓉》一书在这个偶像缺失的年代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精神榜样;《第一支书》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壮丽画卷。
文杰同志担任株洲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工作任务非常艰巨,闲暇之余还能执笔当一名人民作家,实属不易,也让人敬佩。我期待文杰同志今后有更多更好的主旋律作品问世。
是为序。
(《第一支书》2007年4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