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朱鹏涛专程来到长沙毛泽东文学院,送来一本有我题词的由他主编的大型画册《娄底在北京之家》,并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诗歌散文新闻作品选《涛声依旧》写序。
鹏涛是我在煤矿结交的一个老朋友。
1972年,我在涟邵矿务局桥头河煤矿宣传科工作,鹏涛是刚进矿的新工人。一天,我在《涟邵工人报》上读到他的一首散文诗《新工人第一次穿上新工装》,觉得这个小青年还有点文字能力,便向矿党委推荐了他。很快,他从井下调上来以工代干当秘书。
人生路弯弯,朋友心依依。三十多年来,我和鹏涛始终联系不断,友谊不断,缘分也不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涟邵工人报》当编辑、记者,他是《涟邵工人报》驻桥头河煤矿记者。他选入本书的当时的一些新闻、诗歌作品,有不少就是我编发的。我下矿采访,他给我讲述招待所一个女服务员的感人故事,后来,我创作《山道弯弯》,主人公金竹的原型之一就是这个服务员。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涟邵矿务局挂职任局党委办副主任,他是桥头河煤矿党委办主任。我“躲”在该矿修改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他要招待所在生活方面给予我许多关照。他还代表矿党委请我为矿机关全体干部做了一场“人生路弯弯”的报告。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娄底市挂职任地委副书记,他先后任《娄底日报》副总编辑、娄底行署地方志办主任,他策划并陪同我和谭仲池(时任娄底行署常务副专员)为春园中学五百多名师生讲学并当场签名赠书。
进入新世纪,我担任省文联主席,同时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他从市科协主席卸任后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驻北京联络处主任。2004至2006年,我每次去北京参加中国作协主席团会议,他总是盛情接我去联络处做客,并请我为联络处新址落成挂牌庆典题词。
啊,岁月悠悠,涛声依旧。在我与鹏涛近四十年的交往中,在我与许多熟悉了解鹏涛的领导和朋友的交谈中,他给我留下了几个深刻的印象。
他是个很有**的人。鹏涛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也包括对写作,始终充满一股**。他几十年的职场生涯,可以说始终是**燃烧的岁月。我们从他选入本书的诗作《为科协喝彩》《祝你永远青春焕发》《师傅井下读公报》,就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澎湃的**。
他是个很敬业的人。鹏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大家公认的工作狂,视事业为生命,把工作当乐趣。我在他驻京联络处的办公室看到一个条幅“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那么人生便是天堂”。这是歌德的一句名言,鹏涛一直奉为座右铭。记得1975年仲夏,他在井下参加夺高产劳动时手脚负重伤,我去煤炭医院看他,他左手吊绷带,右手撑拐杖正在外科接受采访,我以此写了一篇通讯《他手中的笔永不停》,发表在当年六月的《湖南日报》上。
他是个很有开拓创业精神的人。鹏涛在娄底市党政机关先后工作过五个单位,四个单位任一把手,几乎都是开“毛荒”。他负责筹建了娄底地区广播电视宣传站(娄底电视台前身)、《娄底日报》、市政府驻京联络处。在地方志办公室和科协,他也是半开“毛荒”。特别是他在五十五岁时,还真是一只“出山虎”,受命重新组建市驻京联络处,不到两年时间便在京城为娄底市开辟了一个亮丽的窗口,受到全市上上下下的一致公认和好评。湖南省委原书记熊清泉欣然为他题词“娄底在北京之家”。本书附录的长篇通讯《拓者的人生是天堂》就是《娄底日报》指派两名记者专程赴京采写的他在京城创业的感人事迹,时任娄底市委书记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亲自修改,破例批示在《娄底日报》《娄底晚报》上全文发表。
他是个很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人。鹏涛社会交际广,工作热情高,热心组织或参与各种活动,是大家公认的“社会活动家”。娄底市一些社会团体,如广告协会、新闻学会、诗词协会、书法研究会、经济促进会北京分会的成立,他都是主要组织者;娄底市一些官方活动,比如市委办组织的西北考察、市政协的东北考察、市委组织部办电教展览、市委宣传部拍电视专题,他都是热心参与者。去年三月“两会”期间,娄底市“四大家”一把手去北京看望慰问在京娄底籍各界人士,又请他这个驻京办老主任“出山”,参与组织这次五百多人欢聚一堂的京城老乡联谊活动。这些社会活动,在他这本书的一些诗文中都有反映。
他还是个很重友情的人。鹏涛把朋友当作人生的财富,把友情当作精神的珍藏,善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在这本《涛声依旧》中,他选入了几篇对朋友生日的祝词,对朋友去世的悼文,以及几十首发送给友人的手机短信诗词,我们从中都可以读到他对朋友的真诚。正是他的这一片真情,赢得了朋友们对他的喜欢和尊重。因此,他到哪里都男女老少朋友多,甚至一些“80后”也成了他的忘年交。
……
涛声依旧说鹏涛,要说的还有很多,就说到这里吧!
(《涛声依旧》2010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