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4年,傅聪赴波兰留学,傅雷全家人至车站送行。
[2]沈知白(1904—1968),中国音乐学家,傅雷挚友,是傅聪青少年时期的乐理老师。
[3]其时,傅雷与傅聪因音乐见解不同争论不休,父子间产生激烈矛盾。
[4]傅雷对傅聪管教极为严苛,家人也常常因此受累。
[5]苏联籍钢琴家,傅聪1951年十七岁时曾跟随她学习钢琴一年。
[6]梅百器(Mario Paci),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前上海交响乐队创办人兼指挥。傅聪九岁半起,在他门下学琴三年。
[7]牛恩德,傅聪在国内学琴时的琴友,傅聪出国后,常去探望傅雷夫妇,后被傅雷夫妇认作干女儿。
[8]现通译为伏尔泰。
[9]必姨即杨必,中国著名翻译家;钱伯母指钱锺书夫人杨绛。
[10]指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
[11]雷垣,傅雷上海大同中学的好友,傅聪首任钢琴老师,傅聪七岁时跟随其学习钢琴。
[12]李惠芳,傅聪的第二任钢琴教师。
[13]上海方言,此处指受批判。
[14]法文,即英文的human,意为“人”。
[15]此三位均为当时的参赛获奖选手。
[16]波兰著名钢琴教授。
[17]即Harasiewicz[哈拉谢维兹]。
[18]上海话“不地道”的意思。
[19]亨德尔(1685—1759),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
[20]此信前文内容为傅雷会上听完毛泽东讲话后的感悟。
[21]傅聪二月二十八日信中谈及的事情令傅雷担忧,为此傅雷亲写书信给儿子出主意。
[22]指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杨秀峰。
[23]傅雷挚友宋奇之母,傅雷一家曾租住在宋家。
[24]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25]林风眠,画家,傅雷挚友。
[26]即王国维。
[27]指香港影星萧芳芳的母亲成家和,是傅雷夫妇挚友。
[28]指“净版”,剔除了后人标记与诠释的原始版本。
[29]傅聪在南美巡回演出期间,曾于波哥大用七张明信片写成一信。
[30]《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角色。
[31]指傅聪为了演出生计,无奈入了英国籍之事。
[32]“好姆妈”即指成家和;“好好爹爹”指成家和的妹妹成家榴。
[33]自1958年傅雷被错划为“右派”后,翻译的书全部停出。直至1961年秋,摘去“右派”帽子以后,出版社才恢复出版他的译本。
[34]傅聪当时在伦敦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