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的大老婆马氏,原是红军元帅郭子兴的养女(第二章第一节)。后来元璋做了镇抚、总管、元帅、丞相、吴国公、吴王,一直做到皇帝,马氏妇以夫贵,从夫人做到皇后。但是,在开头,情形相反,元璋是夫以妻贵的,做了元帅养婿以后,军中才称为朱公子。[1]
马皇后的生父马公,宿州人,犯了杀人罪,逃亡到定远,把小女儿托好朋友郭子兴抚养。马公的名字无人知道。[2]女儿的名字也从来不见有人说起过。在郭家的时候,也许叫春香、秋香,嫁了人成为朱八嫂,做了皇后成为马皇后,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
这一对夫妇真说得上门当户对。男方的祖父是逃亡的淘金户,父亲是佃农,外祖是巫师,家世微贱。女方除父亲是个亡命之徒之外,无可查考。一个是亲兵,一个是养女,元至正十二年(1352),郭元帅和次妻小张夫人商量停当,替两口子择日成婚,两个都是元帅家里体己人,对女的说是终身有了着落,男的平白做了元帅的干女婿,平地登天,好不得意。这一年男的二十五岁,女的二十一岁,照那时的习俗都已过了结婚的年龄了。
女人读书识字,在从前只有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才有偶然的例子,马皇后从小是孤女,自然没有这福气。那时代的女人,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用不着自己做活,照例都裹了小脚,显得尊贵,也以为美丽。马皇后却是一双大脚,因为淮西地方苦,百姓穷,乡下妇女得下田工作,做了养女以后,洗衣做饭,倒茶扫地,没爹娘照顾,长大了也就只好算了。为了这双脚,又闹了一次血案:南京市居民有一桩拿手本领,好用隐语挖苦人,对皇帝怕惹事就拿皇后开玩笑。有一年元宵节,出来一张漫画,一个大脚女人,赤脚,怀里抱一个西瓜,到处传看起哄。恰好朱元璋化装出来察访,一见大怒,认得是讥讽皇后的——“淮西妇人好大脚!”一时查不出是谁干的,下手令把这条街的人全杀了。[3]
马皇后虽然没有受过教育,长得不十分好看,却是一个好妻子、贤内助。
郭子兴是粗人,直性子,容不下人,耳朵软,好听闲话,做事迟疑没决断。朱元璋精细,有野心,说一不二,会千方百计买人的好。两人性格不相合,又有人在中间播弄是非,郭子兴对这干女婿越发不放心,成天挑错处,没有好脸色。军情紧急的时候,无法摆布,把元璋呼来唤去,一刻也离不开,比对亲儿子还亲热。到事情过去,可以过安逸日子了,脸孔又拉长了,干女婿变成了童养媳,成天得看脸色、受气。元璋身边几个能干的亲信将校和参谋,一个接着一个被调走,带的军队也换了指挥官。元璋知道中了暗算,越发小心谨慎,加意侍候,逆来顺受。马皇后着急,出主意巴结小张夫人,把私房钱帛和将士分的彩头扫数送礼,求在子兴面前替丈夫说好话。[4]一天,子兴发怒把元璋禁闭在空屋里,不许送茶饭进去。马皇后背着人偷刚出炉的炊饼给他,把胸口都烫焦了。平时总准备些干粮腌肉,宁愿自己挨饿,也得想法让丈夫吃饱。[5]渡江时领着将士家眷留守和州,看着老家,有人质在身边,不怕前方将士变心。打下了集庆以后,连年苦战,她带着妇女们替战士缝战衣、做鞋子。陈友谅兵临城下,应天(集庆)的官员居民乱作一团,有的打算逃难,有的窖藏金宝,有的在囤积粮食。她一点不着急,反而拿出宫中金宝布帛,犒劳有功将士。[6]到洪武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她被册封为皇后。
在军中见有文书就求人教认字,暗地里照样子描写;做了皇后,让女官按天教读书,记得许多历史上有名妇女的故事。元璋每天随时随地,即使在用饭的时候,想起什么该办的,什么事该怎样办,用纸片记录下来,到了晚上往往塞得一口袋全是。马皇后细心整理,等查问时,立刻拣出应用,省了元璋不少精力。[7]元璋常常对臣下称述皇后的贤德,提起当年的炊饼,比之为芜蒌豆粥、滹沱麦饭,又比之为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回宫后当家常提起,她说:“我怎敢比长孙皇后,常听说夫妇相保容易,君臣相保就难了。陛下不忘和我贫贱时过的日子,也愿不忘记和群臣过的艰苦日子,有始有终,才是好事呢!”[8]
她心地仁慈,总是替人求情说好话。元璋在前殿办事,闹脾气要杀人,回官后随时解说,婉转疏劝。元璋虽然残酷到极点,被左说右说,拗不过道理,有时候也敷衍一下,救活了不少的人命。朱文正被猜忌得罪,幕僚多人被处死,部下随从行事头目五十多人割断脚筋。元璋当面讯问明白,要杀文正,她苦劝说:“这孩子纵然娇惯坏了,看在渡江以来,取太平,破陈也先,下建康,有多少战功。尤其是坚守江西,挡着陈友谅强兵,功劳最大。况且只有这一个亲侄儿,纵然做错事,也该看在骨肉面上,饶他一次。”文正虽然免死,禁不住发牢骚,又被告发,她又劝说:“文正只是性刚、嘴直,造反是绝不会的。她母亲苦一辈子,指望着他!”元璋口头答应,派文正到濠州祭祀,随从人员里有皇帝派的检校,一举一动都有报告,回京后瞒着皇后,还是把他鞭死。[9]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告他不法,元璋要立时召回。皇后以为严州和敌人接境,轻易调换守将,怕不大好,况且文忠向来小心谨慎,杨宪的话不可轻信。学士宋濂的孙子宋慎被举发是胡党,宋濂连带被逮捕处死刑,她又求情说:“百姓家替子弟请先生,对待极恭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馆的师傅?而且宋濂一向住在原籍,也一定不知情。”元璋不许,到用餐时,发觉皇后不喝酒,也不吃,惊问:“你不舒服吗?还是不对口味?”回说是心里难过,替宋先生修福。元璋也伤感了,放下筷子,第二天特赦宋濂,免死安置茂州(今四川茂县)。吴兴财主沈万三(秀)是全国第一名富户,有数不清的钱财产业,为着保身家,自动捐献家财修建南京城三分之一,城修好了,还是不得安稳,检校们三天两头来寻是非;忍着痛,又请求捐献财物替皇帝犒劳全国军队。不料这样反而触了忌讳,平民百姓出钱犒劳全军,图的是什么来?这般乱民不杀,还杀谁?其实这也不过面子话,骨子里还是要吃沈万三的全份家当。皇后以为平民富可敌国,不是好事,法律只能治犯罪的,上天自然会降祸给沈家,不必人主操心。沈万三充军云南虽然留了一条命,果然上天降祸,家产全变成皇家的财富了。[10]诸王师傅李希颜脾气古怪,教乡下蒙童惯了,诸王有顽皮不听话的,常用体罚惩治。一次,打了一个小王爷的额角,手重了,起一个大包,小王爷哭着向父亲告状。元璋一面用手摸孩子,变了脸色要发作,她又劝解:“师傅拿圣人的道理管教我们的孩子,怎么可以生气?”元璋才释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11]
她平时劝丈夫不要以一时喜怒来赏功罚罪,消极的赈灾不如多贮存粮食,得宝货不如得贤才,又说:“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朝官上朝后在殿廷中会餐,菜饭都不可口,告诉皇帝申饬光禄寺改善。马皇后替国子生立红板仓,积粮赡养学生家眷。她对人事事周到体贴,自己却非常节省,穿洗过的衣服,到破都不肯换新的。亲自料理丈夫的膳食,对妃嫔不妒忌,对诸子不偏爱。元璋要访求她的同族人做官,力辞以为朝廷爵禄不可以私外家,可是每次提到父母早死,都忍不住伤心流泪。[12]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死,年五十一岁。病时怕连累医生得罪,不肯服药,临死还劝元璋求贤才,听直言,慎终如始。元璋恸哭,不再立皇后。义子沐英镇守云南,得到消息,哭得吐血。[13]官人追念她的慈爱,作歌追颂道: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
怀德难忘,于斯万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