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发现财源,甚至只要动了这个念头,就要立即着手去做。致富讲究时与局,时与局总是变来变去,你不快,钱就流到别人那里去了。
胡雪岩性格谨慎,不了解情况时,为求了解,急如星火,等到弄清楚事实,有了方针,他就从容了。说是“慢慢儿来”,但绝不是拖延,更不是搁置。
对于胡雪岩这样一位眼界开阔、头脑灵活且敢想敢干的人来说,实在是到处都能见到财源,到处都能开出财源。比如他为销“洋庄”走了一趟上海,在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夕花酒,酒宴上与那位后来成为他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古应春的一席交谈,就让他抓住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也称“康白度”或“康白脱”。中国开办洋务之初,这样的通事是极要紧的人物。他们表面上主要充当的是类似今天的外事翻译的角色,但由于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外贸活动中,他们其实还承担着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职能,实质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买办。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结识这样的重要人物。胡雪岩来到上海,设法托人从中介绍与古应春相识。请吃花酒是当时上海场面上往来应酬必不可少的节目,于是便由胡雪岩做东,尤五出面,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花酒。
事情一旦想到,立即便着手进行,这是胡雪岩一贯的作风。请古应春吃花酒的当晚,酒宴散后已是子夜,胡雪岩也仍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谈与古应春联手同洋人做军火生意的事宜,甚至将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考虑到了。第二天他又约来古应春,细细商定了购进枪支的数量和洋人进行生意谈判的细节,如何给浙江抚台衙门上“说帖”等事宜。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应春一道会见了洋商,谈妥了军火购进事宜。从动起做军火生意的念头到此时,不到72个小时,这笔生意就让胡雪岩做成了。
想好就干,神速出击,这是值得任何一个现代人深深体会和借鉴的。
做人,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这不是指轻率冒进、意气用事,而是指经过“三思”之后的当机立断。行动缓慢、拖延不决只能让成功胎死腹中,而这一点更是商场中的大忌。胡雪岩如此睿智之人,怎会不晓得其中利害,是故对于“拖延犹豫”的做事风格,他的态度只有两个字“绝不!”
一个人在机遇面前倘若总是犹豫不决、拖来拖去,就会遭到机遇的鄙夷与抛弃。机遇才不会等你,你不抓住,它一定会跑向别人那里。与成功相距最远的,往往就是那些犹豫之人。机会出现在面前,他们瞻前顾后,这种人缺乏主见、意志薄弱,他们连自己的判断都不相信,自然也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那些成功之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他们雷厉风行的性格。他们在机遇面前果敢无畏,该出手时就出手。诚然,他们也会有犯错之时,但即便如此,亦不知强过那些犹豫不决之人多少倍,因为他们出手的次数越多,能够抓住的机会也就越多,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