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意象(1 / 1)

进阶 胡鹏 963 字 6个月前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性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塑造的。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象”这一概念。

“自我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心理学和个性创造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20世纪重要的心理学发现。

“自我意象”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观念,或其自我“图像”,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但这并不是全部。“自我意象”同时也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它决定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你扩展了自我意象,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意象能使你富有新的能量和才华,并最终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任何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心理蓝图,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的图像。自我意象就是我们经常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但是,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馈,特别是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一切,我们在心里造成了一个“自我”(一幅自我图像)。对我们自己而言,一旦某种与自己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变成了“真实的”,我们会根据它去活动。

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塑造和超越自己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以下两个重大的发现:

(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总而言之,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样的人,你也就会模仿你想象中的那种人行事,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失败型”的人,你就会失败,尽管你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你有利。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者,你就会不断地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例如,一个孩子要把自己归类成“不及格”型的学生或者“算术不开窍”的学生,他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一个自以为没人喜欢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在舞会上总是没人理睬,造成这样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她自己,她那愁眉苦脸的表情,急于取悦别人的焦虑,或者对周围人的下意识的敌意,都会把对她感兴趣的人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推销员或者商人抱有同样的态度,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证明”他的自我意象在起作用。

由于有这种客观的“证据”,使人很难会发现问题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评价上。但是,一旦说服他们改变自我意象,那么学生的成绩和推销员的业绩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2)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

有很多例子证明,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无法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人认为,“积极心态”已经尝试过了,但不起作用。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他们就不难发觉,这些人都是正在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心态”,他们首先改变的是自己特定的外在环境、特定的习惯,或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到要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普莱斯科特·雷奇,最早对这个问题做过很有说服力的实验。他认为,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思想与思想之间必须一致。同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就会受到排斥,不被相信,也不能引导人的行为;与这个体系一致的思想则被采纳。而它的中心是自我意象。雷奇是一个教师,他通过几千个学生来验证他的理论。

雷奇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会相应地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其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有一个学生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多门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91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外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而进入大学后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了四次都不及格,学校的辅导员与她谈了几次话后,最后她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写作能力欠缺者”,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

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说学生的头脑迟钝或者是缺乏能力,这只能说他们的自我意象不恰当。他们“确认”了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并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例如,有的人特别怕见生人,过去很少出门,现在却以公开演讲为生;有一位推销员曾认为自己“不是干推销的料”而写了辞职信,6个月之后却成为100位推销员中的佼佼者。只要你勇于放弃旧的自我,一个新的自我就一定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