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即使再聪明也总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有时再加上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就会不可避免地犯错——估计错误、判断错误、决策错误。
很多人犯了错,习惯性地推诿,死不认错,极力辩白。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就算要承担,也因为把其他的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责任。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但是,死不认错并不是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英国大都会总裁谢巴尔德在位时有一句名言:“要么奉献,要么滚蛋。”他强调:“在其位,谋其政,不要找任何借口说自己不能够,办不到。”他要求他的下属在他面前不能因干不好工作而找理由推脱责任。一次,一个员工没有完成他交代的任务,但他说自己尽力了,并说出许多客观理由,最后说无论怎样,这件事都“办不到”。谢巴尔德听后觉得这个下属就是怕得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于是就轻声对他说:“够了,够了,现在我需要的不是这些好理由,而是要你仍旧照我的命令去做,否则,你就别做这个部门的经理。”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有些人习惯将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总归一句话:“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其实与其推卸责任,不如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诚然,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当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时,我们会感到特别高兴。但我们应该知道,在人们所做的事情中,很少有人能说哪些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确或百分之百错误的。然而,不管是学校也好,公司也好,我们所有的社会系统都只允许我们做得正确,却缺少对犯错的包容。结果很多人都在想干好又怕出错的矛盾的心理下长大,最终往往导致一旦犯错,就极力想掩饰自己的错误。
其实,诚实认错,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对自己的形象有强大的破坏性,因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你逃避错误的行为换得的必是“敢做不敢当”负面评价。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担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他此行的目的是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被德国以闪电战击溃的国家。据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共计死亡600余万人。
随后,他来到华沙犹太人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为当年被害的死难者献上花圈,在拨正花圈上的挽联后,勃兰特默默地后退几步,突然双膝一曲,跪倒在了纪念碑前。
这一跪并不是计划之中的,勃兰特事后表示,他之所以跪在纪念碑前,是因为当时语言已经失去了表现力。
这一跪对数百万的波兰死难者表达了无与伦比的忏悔与尊重,勃兰特这一跪,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这一跪,勃兰特用自己的谦卑、寻求和解的至诚,将一个崭新的德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勃兰特这一跪为何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为他让全世界看到了自己的真诚,历史的过错并不是因他而起,但作为一国元首,他必须承担起这份历史责任,他用这一跪向波兰乃至全世界人民道出了一句最为真诚的“对不起”,他也因而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其实,与其矢口否认,不如勇敢承担。若是大错,遮掩不住,狡辩无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令人对你心生嫌恶。若是小错,则更不必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