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抱怨:
“每次我和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都会用势来压人,不给我说话的机会,有时候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回事。”
“爸爸经常一个人否定我所有想法。”
的确,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问缘由地对孩子乱发脾气。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宗旨。
一天晚上,一位30多岁的女士向公安局报警,声称自己的儿子被坏人诱导偷走了家里的两万元。在派出所,14岁的男孩,也就是报案的那位女士的儿子一言不发。无论妈妈怎么责问,苦口婆心地说自己赚那两万元多么不容易,男孩就是不为所动。后来一位二十出头的警察主动和小家伙“套近乎”,和他谈了一会儿当下热门的明星和游戏,两个人就熟络起来,一个小时之后就变得无话不谈了。
孩子告诉警察,自己偷来的妈妈的那两万块钱,除了买了一部两千块钱的手机以外,剩下的钱一分都没动。只是当天晚上他和朋友通电话的时候,妈妈因为他聊天的时间长大声训斥他,自己的那位朋友听到了很不开心,挂掉电话之后,他就和妈妈起了争执,当晚谁也没理谁。第二天,他看到妈妈往衣柜里放了一沓钱,就趁着妈妈不在家把钱偷走了,自己买了一部新手机,办了新号,这样以后打电话就不会被妈妈监视了。
民警将男孩的话告诉了他的妈妈,并嘱咐他妈妈好好和他沟通,妈妈针对这件事向儿子表示了歉意,告诉儿子以后一定会尊重他的朋友,再也不会那么做了。男孩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过激,从自己卧室的床底下拿出了装钱的鞋盒子,一场母子之间的误会风波就此结束。
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并不是什么“坏孩子”,也并没有像妈妈说的那样被人诱导。只是因为妈妈没有尊重他的朋友而激发了他的“报复”心理,而妈妈后来直接武断地认为儿子被诱导偷钱更加疏远了母子之间的距离。直到最后,有人愿意倾听他的心声,他才把这一切吐露出来,一场误会才得以解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朋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父母的关心,也最愿意和父母交流,特别是对于进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这种交流更是非常必要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加强,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如果缺乏父母的理解,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最终可能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所以,父母要放下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懂得亲近孩子、了解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到孩子的意见、想法。
发现孩子的问题时,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无论孩子表现得多么失控,父母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情绪也跟着失控起来,可以做做深呼吸,平静自己的心情,之后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
我们处理负面状态时,不宜谈谁对谁错,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如果此时在谁对谁错上争论,只会进一步恶化双方的关系。可以用“对不起”“我爱你”等词语去抚平孩子激动的心,等到双方情绪稳定下来再继续谈事情。
当然,并不是每次家长和孩子谈话都能引起孩子的回应。有时候孩子会以“我今天很累,先不说了”为理由,来拒绝与家长的交流。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尝试着自告奋勇一下,先拿自己“开刀”,讲讲自己今天一天都遇见了什么事情,读了什么书,见了几个朋友等等。当家长讲完,孩子很有可能就会争着抢着和你说他今天遇到的事情,读过的书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就会了解到孩子生活学习的状态。
有的时候孩子不愿意说了,家长还可以装作彼此欢快地聊天的样子,可以抢着说出自己的情况。这个时候孩子不甘于被冷落在角落里,往往会主动地凑上前来“听我说,我也有事要讲”。
教养的秘密
每个人在高兴的时候都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当孩子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家长和他交流最容易。
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利用他的情绪,来让他讲一下班级里发生的趣事,从而引起话题。
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通过及时的关心,来了解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他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