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代沟”。
由于父母和子女所生长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为何不去适应彼此的差距,喜欢这样的差距,然后接纳差距呢?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柳琴的孩子上初中之前非常听话,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到了初二以后,出现了一些问题,成绩有所波动,母子关系出现一些波折。但是总的来说,他们交流得还不错,儿子能主动跟妈妈说心里话,也基本能够接受妈妈的指导。
可是自从进入高中以后,孩子与以往大不一样了。每天放学以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当妈妈的想和他说几句话也没机会,更别说谈心了,急得柳琴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有一次,柳琴以饭后散步为由,敲开儿子的房门。儿子正听着音乐,他看了妈妈一眼,明显有些不高兴。柳琴说:“既然你现在不写作业,就和妈妈一起去散散步吧。”儿子看都不看她,说:“我休息一会儿还要写作业。”柳琴说:“那正好散步回来再做,妈妈有些话要跟你说。”儿子的眼神分明很排斥:“有什么好说的呀。”
柳琴又生气又伤心。凭女人的直觉她觉察到,儿子的心里肯定有事,如果一直不能与孩子交流肯定会出问题。孩子上初中那会儿,她还常常得意于自己教子有方,母子之间没有隔阂,并常以成功母亲的身份指教别人。现在这是怎么了?难道她与儿子之间也出现代沟了吗?
其实,父母子女因为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也不同,所以产生代沟是必然的。但这个代沟应该只存在于认知层面上,感情上不应该有代沟。家长更不应该以代沟为借口,原谅自己教育上的失误,忽视两代人之间感情的隔阂。
其实代沟是必然产生的,有它好的一面(孩子在成长)——不必为它高兴,有它坏的一面(不利于沟通)——也不必为它伤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规律。
当父母与子女出现代沟时,应具备如下的看法:
(1)代沟不是坏事,反而代表一种进步,只有在进步的社会中才会有这种现象。
(2)青少年在这段时期应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当子女和父母意见不同,表示他开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或许子女现在的意见与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远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来,或为人父母时,就会体会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们把“代沟”看成是一种良性的冲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了解,则不失为增进彼此关系的妙方。
我们接触过一些美国教师的家庭,他们父母子女间善于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这一点很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同时,我们深感父母应该多学会一些说理工作。
我们认为争执的原因就在于两代人之间缺少沟通,所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对孩子发挥影响的首要条件。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养,每天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悄悄发生的变化,如果不精心对待的话,父母并不能了解。
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父母与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外界的感觉与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看电视剧“鲁西西的故事”,当鲁西西趴在**哭时,成人看到“鲁西西受了委屈,很难过”,但一个4岁孩子“看到”的却是“鲁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里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说明,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
其次,两代人的知识差距、生活经验的差距以及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的差距等都有可能造成代际隔阂。
作为父母,你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样子还挺张狂。这是今天许多父母都碰到的难题。退回几十年前,父母对孩子几乎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喜欢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在今天,你敢说比孩子知道得多吗?信息化社会动摇了长辈的权威地位。情况不仅仅如此,计算机时代是成人与孩子同步进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这个领域父母开始失去自己的权威。
至于说到孩子的张狂,假如你的孩子在10~20岁之间,完全是正常现象。10~20岁是国际学术界认定的青春期。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对父母变为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但是,代际冲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它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形式之一。
当然,父母的权威主要来自人格的魅力,而不是知识。不过,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走向新世纪的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当你不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关系极容易雪上加霜,而当你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都会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教养的秘密
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
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则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