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关于95后对未来就业的意向”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竟然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将“网红”“明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这个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但真的让人感觉不太好。
近年来,网红文化和流量文化越演越烈,很多孩子都进军了“自媒体文艺界”;很多电视台播放综艺节目,也会找不少小朋友上台去模仿明星;父母们也喜欢仿照某个明星的样子,把孩子们打扮得像明星一样,让他们在台上哼着属于成人世界的歌,学着明星的动作、神韵……
大环境的渲染,父母的鼓励,媒体推波助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导致很多孩子认为,只要想方设法出名,有流量、受欢迎、赚钱轻松,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但事实上,孩子过度沉迷于“明星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
据说,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学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网红”,越来越多的孩子认为,靠什么音什么手就可以名利双收,还读什么书呢?他们觉得自己有了明确的人生梦想。
但是,这种梦想靠谱吗?当然,我们无意诋毁任何一种职业。但人红能几时?更何况,这种如流星般一闪即逝的“红”,成功的概率并不大。孩子把这样一种梦想当作毕生追求,合不合适,您自己说?
而且,明星经济、流量经济应该是成人世界的活动,真的不太适合孩子。
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发展是不成熟的。在他们的心中,并不清楚那些明星、网红的成功需要怎样的运作,更不知道别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巨大代价,他们只知道,父母同意甚至鼓励自己去参与,同时自己还会获得别人的称赞。所以,孩子轻而易举被带偏了,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
辽宁省沈阳市曾经有一个知名小网红,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尊重,我们不提及他的网名和姓名。
这个孩子两岁时被妈妈将他的日常生活分享到平台上,因为长相极好,很快就赢得了一大批网友的追捧。
2015年,这个两岁半的孩子受到贵州卫视邀请,参加《爸爸请回答》;
2016年,这个孩子受邀参加《CCTV家庭幽默大赛》;
2017年,这个孩子参加了《2017CCTV网络春晚》;
……
看上去,这个孩子似乎成功了。一大批的商业运作给这个孩子带来了与其年龄不匹配的财富,孩子的父母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这个孩子真的成功了吗?
事实上,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为什么呢?
随着这个孩子的走红,孩子的父母在得到财富的同时,也受到了大量质疑,各种针对孩子的流言蜚语也铺天盖地,甚至有人恶毒地对孩子发起了人身攻击。
现在,网络上到处充斥着关于这个孩子“长相变化”的揣测,不少人以“整容”为题将孩子贬得一无是处。
你看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站在商人的角度上说,孩子的父母成功了,他们成功地将自己的孩子“商业化”,并通过孩子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然而,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对父母显然是失败的。因为他们给孩子带来了其年龄无法承受的非议和攻击。
在这里非常有必要提醒父母们一句,当你萌发了让孩子当网红、成为流量明星的念头以后,有几件事你必须考虑清楚:
第一,如果孩子成了网红、流量明星,在热度退去以后,倘若他因此荒废了学业,那么,孩子将来还能做什么?
第二,走红必然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多成年明星都无法妥善处理的舆论压力,一个孩子怎么承受?
第三,被剥夺童年的成功,其背后的代价与伤害,你了解吗?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迈克尔·杰克逊的一生。细品一下,他到底有多么痛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非要把孩子打造成“小明星”呢?就是因为父母的“自私”!
这其中有一些父母,他们努力把孩子营销成“明星”,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他们可能自己很喜欢表演,或是小时候就有想当明星的愿望,所以,把自己的夙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达成的愿望。当然,也可能是父母对某一个明星特别喜爱,所以就鼓励孩子去学习、模仿这个明星。
另一方面,名与利的巨大**,驱动着很多人费尽心思想成为明星,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就把这种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一心希望将孩子打造成“童星”。提前进入“演艺圈”,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投资”。
作为父母,你必须明白,你们的责任是抚养教育孩子成人,而不是倒过来指望孩子能为自己挣大钱,或者满足自己未能达成的夙愿。现在,许多娱乐节目为了电视收益,都在盲目鼓吹“每个孩子都是明星儿童”,导致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明星,能够成为王俊凯。如果成不了王俊凯,就辜负了家人的期望。
而孩子,在根本弄不明白什么是明星、什么是名利的情况下,就被莫名其妙地硬塞了一个明星梦,过早地背负起与年龄不符的压力。
其实,我们应该理性些,毕竟,“走红”的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小时候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天赋,不一定是适合他终身发展的方向所在。如果过早将孩子限制在某一领域,并寄予非常高的期望,固执地向着这条路线培养孩子,孩子就失去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无法朝着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当然,父母可以适当秀一秀自己的孩子,或带孩子参加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但心态一定要客观端正,要提醒自己,这么做只是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或者只是去玩一玩。
而当孩子对某个明星、网红或某个角色很崇拜和喜欢模仿时,父母应该设法转移孩子对明星的注意力,把孩子对偶像的崇拜心理转移到对自身更清楚的认识上,或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上。
教养的秘密
其实,不管是追星也好,想成为网红也罢,还有许许多多孩子不可避免要接触、极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东西,都只能由父母去了解,去辨别,去引导。
如果我们三观正确,并通过言传身教,帮孩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正确三观,让孩子自己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孩子也就不会被轻易“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