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路的尽头是故乡(1 / 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床:井栏。

译文

清冷的月光洒入窗户,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结了霜。

抬起头凝望明月当空,低下头不禁想起远方的故乡。

故事

李白在蜀中长大,逛遍蜀中名胜之后,忍不住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二十四岁那年,他辞别父老乡亲,仗剑走天涯。

李白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繁华的扬州。他一路游历,一路写下传世诗篇。抵达扬州之后,却因旅途劳累生了一场病。

扬州旅舍里,孤独一人的李白,看到床前月色如霜,不由得思念起了同被明月照耀着的家乡。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寸草心:寸草,小草,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故事

孟郊又一次要去赶考了。母亲连夜在昏暗的灯下缝制衣服,一针一线缝得细密,依然担心儿子穿着不够暖和。

诗人孟郊看着母亲苍老却无比专注的身影,心中一阵感动和酸楚:自己参加科举考试多年却屡屡不中,唯有母亲一直鼓励他,相信他,这次不能再让母亲和自己失望了。

这一年,四十六岁的孟郊终于考中了进士,随后出任溧阳县尉,虽然不算多大的官,但也算是熬出头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远在家乡的母亲接来。

溧水边上,孟郊翘首等待着母亲的到来。

母亲啊,你给我的爱有如春天的阳光那么多,我却只能报答你小草般的孝心。

滴答,滴答,是天下雨了吗?

不,是孟郊落下的泪,滴落在溧水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浑:简直,几乎。

簪:簪子,古代男子用来束发的饰物。

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里的长安城草木深深却满目凄凉。

感慨时局动乱看到花草都流泪,满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都心惊。

战火连绵不休延续了多月,此时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的白发增多越挠头发越短,发量稀疏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上。

故事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困在沦亡后的长安已有半年。

杜甫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青丝愁成白发,已经稀疏得无法梳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收到亲友报平安的书信,泪流满面。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希望国家早日恢复平静,国泰民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农历重阳节,古代有重阳登高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

茱萸:一种香草。重阳节身上插戴茱萸可以辟邪免灾。

译文

作为一个羁旅之人独自客居他乡,每到重阳节就格外思念亲人。

我遥想着家乡的兄弟们今日登高,大家都插戴茱萸却少了我一人。

故事

王维老家在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他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河东王氏,从小精通琴棋书画,是个少年天才。王维十五岁就前往唐朝京城长安,成为一个少年京漂。因为长相柔美又多才多艺,他很快就在长安走红。

这一年重阳节,十七岁的人气美少年王维又受邀来到一帮贵族的聚会,他们请他表演才艺,谈论诗词,众人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王维酒过三巡,人在角落,忽然感到格格不入:热闹是他们的,我只是个提供雅兴的过客。

此时他忽然想起:我的兄弟们呀,此时正在做什么?

他们一定像从前那样,头上插着茱萸,一起爬山登高,长啸当歌吧。

于是王维又端起酒杯,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微笑着想:

我想他们此刻也在想念我,念叨着我的名字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表达离别的忧愁情绪。

译文

谁家的玉笛暗自吹出美妙的乐声,散入春风之中飘满整个洛阳城。

夜深难眠听到《折杨柳》的曲调,有谁会不生起思念故乡的忧愁?

故事

在外漂泊的青年李白客居在洛阳的一处客栈,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想心事:是在首都再拼一拼,还是回老家继承家产?

忽然听到玉笛声,暗自飘**在夜空。仔细一听,吹的还是表达离别思乡之情的《折杨柳》,这下戳到了李白的痛点,深夜里,本来就容易脆弱敏感,越发思念家乡:

离开老家不少年,还没闯出名堂。现在不上不下的,回到老家更尴尬。不如再搏一搏,说不定闯出一个名垂千古。

他没有想到的是,让他名垂千古的,不是朝堂之上的功名,恰恰是这些漂泊路上显露真性情的诗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偶然随感而发所写。

无改:没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鬓角的头发。

衰:稀疏,衰减。

译文

年轻时离开家乡一把年纪才回来,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只是双鬓的毛发已经疏落。

家乡的小孩子见了我并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故事

贺知章可能算得上唐朝最幸运的诗人了。

他出生在贞观之治后的第十年,正是大唐发展的好时期。家境殷实,他又自小就有诗名。三十六岁离开家乡越州永兴(今天浙江杭州萧山区)进京赶考,一举便高中。

之后贺知章顺利得到第一份工作——“国子四门博士”,相当于国立长安大学的讲师。他人生顺遂,心态也积极向上,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七年。他从不懈怠,爱岗敬业,每天上班埋头工作,下班快乐地搞文艺。性格又好,是文人圈人人都爱戴的老大哥。

贺知章在长安惬意地生活了五十年,如今告老还乡,唐玄宗亲自写诗为他送行,皇太子率百官饯行,这份殊荣在唐朝可是独一份。

回到家乡的贺知章,已是风烛残年,写下这首《回乡偶书》,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一生到此,可谓圆满。

李白听闻消息,回忆起某年长安初相见,贺大哥摘下贵重的金龟饰品换酒招待他,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怀念这位志趣相投的忘年之交。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坐落于长江南岸,故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

辛渐:王昌龄的诗友,本身名气不显,身世不详。

连江:雨水与江水连成一片。

吴:今江苏以南、浙江以北的区域,因春秋时吴国和三国时东吴而称为吴地。

平明:天亮后。

楚山:长江以南也可称为楚地,楚地的山。

冰心:如冰一般纯洁干净的内心。

玉壶:美玉制成的壶,比喻高洁的胸怀与情操。

译文

冷雨与江水连成一片,在夜间洒向吴地。我在天亮之后送辛渐离开,回来的路上独自面对楚地群山。

洛阳的亲友若是问起我,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内心纯洁干净,如在玉壶中的冰那样洁白无瑕。

故事

王昌龄出身寒微,二十多岁上嵩山学道,三十多岁才中的进士,然而一直不受重用,被贬为江宁丞,在吴地一待就是八年,所以世称“王江宁”。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岁上下了,仕途不顺让他很是压抑,常常借酒消愁。这回难得碰到老朋友辛渐路过吴地,老王在芙蓉楼备下一席,为他饯别。

一夜凄风冷雨,天亮之后又要与友人别离,王昌龄内心感到了一丝凄凉。辛渐临别前问,需要带什么话给洛阳的亲友吗?王昌龄一阵豪爽大笑,我虽不得志,却愿意独善其身,宁可离群索居也不愿受世俗污浊之气污染。如果他们问起我,就说我一如从前,还是那个纯粹的老王!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当时身在浮梁(今江西景德镇)。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杭州市临安区)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境内。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白氏祖居曾在此。

世业:祖传田地产业。

寥落:荒芜零落。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道路阻隔,百姓饥饿,我们兄弟失散,各在一方。因为仰望月亮心中有感而发,于是随手写下一首诗抒**怀,寄给身处浮梁的大哥,以及在於潜的七哥,住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

时逢战乱灾荒不止祖业都成空,兄弟姐妹各自漂泊流散在西东。

战争之后田园荒芜没有人打理,骨肉亲人在逃难途中彼此失散。

形单影只如同孤雁离开了雁群,失去根基就像随风飘转的蓬草。

我们一同看到明月都会流眼泪,一夜之间思乡之情五地都相同。

故事

白居易时年二十七八岁,叛军在河南闹事,导致运送粮食的道路被阻隔,饥馑严重。白居易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心痛地想起自己因战火而离散的家庭。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两岁的时候当地遭遇战乱,举家搬到安徽宿州的符离。战乱使得祖上的家业被毁,兄弟姐妹们分散各地,在这同样的明月下,生起浓浓的思念之情。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多少年没见了,你们还好吗?我这边闹饥荒,希望你们那几个地方无事,都能吃饱。”

“世道太乱,老家的祖业都没了。不知道能在哪里团聚。”

“正所谓否极泰来,我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你们要保重,等待来日团聚。”

就在写完这首诗不久后,白居易得到宣州刺史的举荐,在第二年春天前往长安考中了进士,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暂时停泊。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风正:顺风。

译文

在青山之外踏上了旅途,一叶小舟在绿水之间。

涨潮之水显得两岸开阔,顺势之风将船帆高悬。

江上旭日在夜色中升起,江南旧年已显露春色。

家乡书信该送到何处去?让北归大雁捎回洛阳。

故事

我叫王湾,是个诗人,出生在北方,常年在江南之地往返。

江南真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岁月静好,我坐着船儿漂泊在江上,看到黎明前的夜幕中太阳冉冉升起,天快亮了,江水涨潮,风势强劲,船帆鼓起。心中好生快活!

我也想家,想那远方的洛阳。

看到空中有大雁飞过,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我对大雁喊:“大雁,大雁,能不能帮我把家书捎回洛阳啊?”

只见空中的大雁变换队形,排成了一个“不”字。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译文

树叶纷纷飘落大雁向南飞,北风冷飕飕吹得江面寒。

我的老家就在汉水的转弯处,与楚地的云端遥遥相隔。

思念家乡的眼泪已经流干,遥看天际的孤帆一片来。

迷失了道路渡口想要问路,夕阳下的江水苍茫宽阔。

故事

北风吹,落叶飞。孟浩然出游将要归。他望着长江的水面,思乡的情绪令他度日如年。

孟浩然仕途不顺,四处出游散心。这日将回老家的路上,迷失了道路。夕阳下,他望着茫茫江水心生悲伤,想起当初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重用的时候,也曾经在前往楚国的路上找不到渡口,受到两位隐士的嘲笑冷落,如同丧家之犬。

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

风不平浪不静心不安稳,一个执念锁住一个人。

“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商山:山名,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商镇。

征铎:挂在马脖子上的大铃铛。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枳(zhǐ):一种小乔木,春天开白花。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温庭筠曾自称“杜陵游客”。

凫(fú):野鸭。

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译文

早起驾车出门去,铃儿叮当响;客行他乡在路上,一心想家乡。

雄鸡打鸣茅草店,明月依然在;行人踪迹板桥上,早春覆寒霜。

槲叶枯萎纷纷落,堆满荒山路;枳花绽放驿站墙,淡白而明亮。

忽而想起昨夜梦,梦中回杜陵;野鸭大雁在曲折的池塘自在游。

故事

诗人温庭筠家世不差,祖上是做过宰相的,本人又文采风流。

只是他恃才傲物,老是讽刺得罪权贵。人到中年之后,因为得罪的人太多,仕途十分不顺。

得罪权贵也就罢了,诗人嘛,不得罪几个权贵都难以称得上清流,但他连皇帝也得罪了。

话说唐宣宗有一次微服出访,听说温庭筠的才名,特意去他住宿的旅馆见他。

然而两个人话语不投机,越说越生气。

“年轻人,莫要这么狂!”唐宣宗惜才,可谁受得了自大狂,当场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人不轻狂枉少年!要你管,你谁啊?莫非是个司马、长史之类的官?”

“哼,你不妨再大胆点儿猜!”

温庭筠瞄了他几眼,不屑道:“看阁下的面相,撑死也就是主簿、县尉之流。”

唐宣宗心想,胡说八道,我的面相只能是九五之尊!当下拂袖离开:“我看阁下的面相,最多也就做个县尉。”

于是乎,温庭筠被贬为隋县县尉。

如果不是迫于生计,按照温庭筠的个性,还真看不上县尉一职,但他别无选择。

四十八岁的温庭筠披星戴月、跋山涉水,赶往隋县,经过商山。听到鸡鸣声时,已走到一座积满晨霜的板桥上。

看着落叶满山路,枳花开在墙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想自己年轻气盛的时候,多么不可一世,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却越发迷茫。

他扳起指头开始数,到底是得罪了谁才导致今天的下场,但数也数不过来,于是长叹了一声:

“做人哪,还是不能太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