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毕沅【续资治通鉴】时军民怨黄潜善刻骨,司农卿黄锷至江上,军士呼曰:“黄相公在此。”数之曰:“误国害民,皆汝之罪。”锷方辨其非,而首已断矣。
黄潜善,字茂和,北宋福建邵武人。十八岁擢进士第,宣和初年当了左司郎中。黄潜善履新不久,陕西、山西两省就闹地震,徽宗赵佶派他出差去考察灾情。黄潜善回来后把震级、烈度都往小里说,倒塌民房和死难人数报了还不到三分之一。
赵佶拿到数据后说,这也叫地震?这不就是土地爷挠了挠痒痒嘛。就拔擢黄潜善为户部侍郎,给皇上省了赈灾拨款还不升官?!黄潜善匿报灾情的原因史书上没记,不过也不难猜,人祸成分太大,地方官怕查出来降职背处分,少不了要给钦差大人好处。至于灾后重建工作就好办了,号召灾民自救,告诉他们多难兴邦,新房子,会有的。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兵临城下,各地守军大都出兵抗金,黄潜善当时知河间府,保持观望按兵不动。康王骑着“草泥马”渡江逃跑,可能是这种马太颠了,搞得失去了生育能力。这说明泥马救命可以,但也有让皇族断子绝孙的副作用。但赵构那时候最缺的就是能护驾的,听说黄潜善的队伍保存得最完好,就急调他带兵驰援,并委任副元帅之职。此举说明黄潜善不轻易浪费资源,很明白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
李纲显然不如黄潜善聪明,刚刚被新皇上提拔为左相就上书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后边这四个字是赵构最不愿意听的,收复失地赵构所欲也,迎回徽钦二帝非赵构所欲也。可李纲态度那么坚决,又有人望,说不定两件事就都能办成。赵构显然不想二者得兼,因此自然倾向于主和的黄潜善和汪伯彦。黄汪秉承赵构的密旨,把李纲的奏折留中不发,创纪录的是宗泽的《乞回銮疏》,整整被驳回了二十四次。
如此恶劣的政治气候之下,李纲的左相仅仅当了七十来天。这直接导致了一场学运,太学领袖陈东上书要求给李纲官复原职,还历数黄潜善、汪伯彦的若干罪状,请求宋高宗将二人撤职查办。黄汪二人怕了,这叫陈东的很不好惹,靖康年间就带着几百学生伏阙上书请诛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六贼,居然事成,可说是很有号召力。坊间亦有说法,把太学称为“带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头陀寺是说学生们清贫苦修,生活乏味,后一句不用解释了,足以证明太学生们参政议政的话语权及影响力。
于此同时,布衣欧阳澈也上书,这位更狠,以屁民身份指摘朝政,连最高领袖都没省着,批评赵构不思进取沉湎女色。借此机会,黄潜善和汪伯彦一合计,就把欧阳澈的话也栽到陈东身上,两人一块杀了。
多年以后,赵构对批准杀害陈东、欧阳澈这事后悔得不行,至少是让人看着貌似后悔得不行,既违背了太祖“不杀上书言事人”的圣训,又担了个镇压学运的千古骂名,于是就给两人平了反,又封官又送田产,倒也没敢公然抹去这段历史。清朝有笔记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的丹阳还有宋朝学生领袖陈东的祠,门前跪着两个铁像,一个是黄潜善,另一个是汪伯彦。比岳飞墓前那四位早了好多年,秦桧集团是清嘉庆时才跪下的。
还有一个人的死也不得不记在黄潜善头上——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攻陷扬州然后屠城,赵构刺溜刺溜就跑了,司农卿黄锷跑到江边,刚要过江就被军民逮住,有人大喊,这孙子就是误国误民的黄潜善!黄锷还没来得及张嘴辩解就成了肉块。唉,不明真相的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