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大事记(1 / 1)

老子通释 余秋雨 3188 字 14天前

·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在家乡读完小学。

· 1957年至1963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新会中学、晋元中学、培进中学至高中毕业。其间,曾获上海市作文比赛首奖、上海市数学竞赛大奖。

· 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但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

· 1966年夏天遇到了一场极端主义的政治运动,家破人亡。父亲余学文先生因被检举有“错误言论”而被关押十年,全家八口人经济来源断绝;唯一能接济的叔叔余志士先生又被造反派迫害致死。1968年被发配到军垦农场服劳役,每天从天不亮劳动到天全黑,极端艰苦。

·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为抢救教育而布置复课、编教材。从农场回上海后被分配到“各校联合教材编写组”,但自己择定的主要任务是冒险潜入外文书库独自编写《世界戏剧学》,对抗当时以“八个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文化极端主义。

· 1976年1月,编写教材被批判为“右倾翻案”,又因违反禁令主持周恩来的追悼会而被查缉,便逃到浙江省奉化县大桥镇半山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研读中国古代文献,直至此年10月那场政治运动结束,下山返回上海。

· 1977年至1985年,投入重建当代文化的学术大潮,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Chines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 1985年2月,由上海各大学的学术前辈联名推荐,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直接晋升为正教授。

· 1986年3月,因国家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民意测验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主持工作一年后,即被文化部教育司表彰为“全国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院长”之一。与此同时,又出任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 1989年至1991年,几度婉拒了升任更高职位的征询,并开始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去院长职务的报告。辞职报告先后共递交了23次,终于在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包括多种荣誉职务和挂名职务。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当时确定的考察主题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在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由此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 1991年5月,发表《风雨天一阁》,在全国开启对历代图书收藏壮举的广泛关注。

· 1992年2月开始,先后被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或兼职教授,例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 1993年1月,发表《一个王朝的背影》,充分肯定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的特殊生命力,重新评价康熙皇帝,开启此后多年“清宫戏”的拍摄热潮。

· 1993年3月,发表《流放者的土地》,系统揭示清朝统治集团迫害和流放知识分子的凶残面目,并展现筚路蓝缕的“流放文化”。

· 1993年7月,发表《苏东坡突围》,刻画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典范,借以表现优秀知识分子所必然面临的一层层来自朝廷和同行的酷烈包围圈,以及“突围”的艰难。此文被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报刊广为转载。

· 1993年9月,发表《千年庭院》,颂扬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教学方式——书院文化,发表后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不小影响。

· 1993年11月,发表《抱愧山西》,系统描述并论证了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商业奇迹——晋商文化,为当时正在崛起的经济热潮寻得了一个古代范本。此文发表后读者无数,传播广远。

· 1994年3月,发表《天涯故事》,梳理了沉埋已久的海南岛文化简史,并把海南岛文化归纳为“生态文明”和“家园文明”,主张以吸引旅游为其发展前景。

· 1994年5月至7月,发表长篇作品《十万进士》(上、下),完整地清理了千年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

· 1994年9月,发表《遥远的绝响》,描述魏晋名士对中国文化的震撼性记忆。由于文章格调高尚凄美,一时轰动文坛。

· 1994年11月,发表《历史的暗角》,系统列述了“小人”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形破坏作用,以及古今君子对这个庞大群体的无奈。发表后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引起巨大反响,被公认为“研究中国负面人格的开山之作”。

· 1995年4月,应邀为四川都江堰题写自拟的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镌刻于该地两处。

· 1996年7月,多家媒体经调查共同确认余秋雨为“全国被盗版最严重的写作人”,由此被邀请成为“北京反盗版联盟”的唯一个人会员,并被聘为“全国扫黄打非督导员(督察证为B027号)”。

· 1998年6月,新加坡召集规模盛大的“跨世纪文化对话”而震动全球华文世界。对话主角是四个华人学者,除首席余秋雨教授外,还有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威斯康星大学的高希均教授和新加坡艺术家陈瑞献先生。余秋雨的演讲题目是《第四座桥》。

· 1999年2月,为妻子马兰创作的剧本《秋千架》隆重上演,极为轰动,打破了北京长安大戏院的票房纪录。在台湾地区演出更是风靡一时,场场爆满。

· 1999年开始,引领和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地区实际状况的学者。由此被日本《朝日新闻》选为“跨世纪十大国际人物”。

· 2002年4月,应邀为李白逝世地撰写《采石矶碑》(含书法),镌刻于安徽马鞍山三台阁。

·从2000年开始,由于环球考察在海内外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国内一些媒体为了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场效应而发起诽谤。先由北京大学一个学生误信了一个上海极左派文人的传言进行颠倒批判,即把当年冒险潜入外文书库独自编写《世界戏剧学》的勇敢行动诬陷为“文革写作”,并误植了笔名“石一歌”。由此,形成十余年的诽谤大潮,并随之出现了一批“啃余族”。余秋雨先生对所有的诽谤没有做任何反驳和回击,他说:“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 2003年7月,由于多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的文化栏目中主持“综合文史素质测试”而成为全国观众的关注热点,上海一个当年的造反派代表人物就趁势做逆反文章,声称《文化苦旅》中有很多“文史差错”,全国上百家报刊转载。10月19日,我国当代著名文史权威章培恒教授发文指出,经他审读,那个人的文章完全是“攻击”和“诬陷”,而那个人自己的“文史知识”连一个高中生也不如。

· 2004年2月,由于有关“石一歌”的诽谤浪潮已经延续四年仍未有消停迹象,余秋雨就采取了“悬赏”的办法。宣布“只要证明本人曾用这个笔名写过一篇、一段、一节、一行、一句这种文章,立即支付自己的全年薪金”,还公布了执行律师的姓名。十二年后,余秋雨宣布悬赏期结束,以一篇《“石一歌”事件》做出总结。

· 2004年3月,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设计、研讨和审核。

· 2004年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社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文化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 2005年4月,应邀赴美国巡回演讲:

1)4月9日讲《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

2)4月10日讲《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所在》(在北美华文作家协会);

3)4月12日上午讲《空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在马里兰大学);

4)4月12日下午讲《君子的脚步》(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5)4月13日讲《时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在耶鲁大学);

6)4月15日讲《中国文化所追求的集体人格》(在哈佛大学);

7)4月17日讲《中华文化的三大优势和四大泥潭》(在休斯敦美南华文写作协会)。

· 2005年7月20日,在联合国“世界文化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利玛窦的结论》,论述中国文明自古以来的非侵略本性,引起极大轰动。演说的论据,后来一再被各国政界、学界引用。收入书籍时,标题改为《中华文化的非侵略本性》。

· 2005年11月,应邀撰写《法门寺碑》(含书法),镌刻于陕西法门寺大雄宝殿前的影壁。

· 2006年4月,应邀撰写《炎帝之碑》(含书法),镌刻于湖南株洲炎帝陵纪念塔。

· 2005年至2008年,被香港浸会大学聘请为“健全人格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在香港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

· 2006年,在香港凤凰卫视开办日播栏目《秋雨时分》,以一整年时间畅谈中华文化的优势和弱势,播出后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 2007年1月,发表《问卜中华》,详尽叙述了甲骨文的出土在中国文明濒临湮灭的二十世纪初年所带来的神奇力量,同时论述了商代的历史面貌。

· 2007年3月,发表《古道西风》,系统叙述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始祖老子和孔子的精神风采。

· 2007年5月,发表《稷下学宫》,对比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将两千年前东西方两大学术中心进行平行比照。

· 2007年7月,发表《黑色的光亮》,以充满感情的笔触表现了平民思想家墨子的人格光辉。

· 2007年8月,应邀为七十年前解救大批犹太难民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博士撰写碑文(含书法),镌刻于湖南益阳何凤山纪念墓地。

· 2007年9月,发表《诗人是什么》,论述“中国第一诗人”屈原为华夏文明注入的诗化魂魄,分析了他获得全民每年纪念的原因,并解释了一些历史误会。

· 2007年11月,发表《历史的母本》,以最高坐标评价了司马迁为整个中华民族带来的历史理性和历史品格。

· 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参加救援。见到遇难学生留在废墟间的破残课本,决定以夫妻两人三年薪水的总和默默捐建三个学生图书馆,却被人在网络上炒作成“诈捐”,在全国范围喧闹了两个月之久。后由灾区教育局一再说明捐建实情,又由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贾平凹、刘诗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纷纷为三个学生图书馆题词,风波才得以平息。

· 200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静安区政府决定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赠建办公小楼。

· 2008年12月,为妻子马兰创作的中国音乐剧《长河》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受到海内外艺术精英的极高评价。

· 2009年5月,应邀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题词“中国由此迈向大唐”,镌刻于石窟西端。

· 2010年1月,《扬子晚报》在全国青少年读者中做问卷调查“你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余秋雨名列第一。“冠军奖座”是钱为教授雕塑的余秋雨铜像。

· 2010年3月27日,获澳门科技大学所颁“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同时获颁荣誉博士称号的有袁隆平、钟南山、欧阳自远、孙家栋等著名专家。

· 2010年4月30日,接受澳门科技大学任命,出任该校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宣布在任期间每年年薪五十万港元全数捐献,作为设计专业和传播专业研究生的奖学金。

· 2010年5月21日,联合国发布自成立以来第一份以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发布仪式的主要环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与余秋雨先生进行一场对话。余秋雨发言的标题为《驳“文明冲突论”》。

· 2012年1月至9月,最终完成以莱辛式的“极品解析”方法来论述中国美学的著作《极品美学》。

· 2012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秋雨书院”。北京众多著名学者、企业家出席成立大会,并热情致辞。该书院是一个培养博士生的高层教学机构,现培养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一、中国文化史专业;二、中国艺术史专业。

· 2013年10月18日下午,再度应邀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演讲《中华文化为何长寿》。当天联合国网站将此演讲列为国际第一要闻。

· 2013年10月20日,在纽约大学演讲《中国文脉简述》。

· 2013年12月,完成庄子《逍遥游》的巨幅行草书写,并将《逍遥游》译成可诵可吟的现代散文。

· 2014年1月,完成屈原《离骚》的巨幅行书书写,并将《离骚》译成可诵可吟的现代散文。

· 2014年1月31日,完成《祭笔》。此文概括了作者自己握笔写作的艰辛历程。

· 2014年3月,发表以现代思维解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文章《解经修行》,并由此开始写作《修行三阶》、《〈金刚经〉简释》、《〈坛经〉简释》。

· 2014年4月,《余秋雨学术六卷》出版发行。

· 2014年5月,古典象征主义小说《冰河》(含剧本)出版发行。

· 2014年8月,系统论述中华文化人格范型的《君子之道》出版发行,立即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热烈欢迎。

· 2014年10月,《秋雨合集》二十二卷出版发行。

· 2014年10月28日,出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 2015年3月,再度应邀在海峡对岸各大城市进行“环岛巡回演讲”,自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到高雄市。双目失明的星云大师闻讯后从澳大利亚赶回,亲率僧侣团队到高雄车站长时间等待和迎接。这是余秋雨自1991年后第四次大规模的环岛演讲。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和君子之道”。

· 2015年4月,悬疑推理小说《空岛》和人生哲理小说《信客》出版。

· 2015年9月,应邀为佛教胜地普陀山书写《心经》,镌刻于该岛回澜亭。

· 2016年3月,应邀为佛教胜地宝华山书写《心经》,镌刻于该山平台。

· 2016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中华文化读本》七卷,均选自余秋雨著作。

· 2016年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

· 2017年5月25日至6月5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余秋雨翰墨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参观者人山人海,成为中国美术馆建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为轰动的展出之一。中国文联主席兼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这个展览气势恢宏,彰显了秋雨先生令人慨叹的文化成就,使我对先生的为人和为文有了新的感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说:“即使秋雨先生没有写过那么多著作,光看书法,也是真正专业的大书法家。”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说:“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应该纳入国家收藏。”据统计,世界各地通过网络共享这次翰墨展的华侨人数,超过千万。

· 2017年9月,记忆文学集《门孔》出版发行。此书被评为《中国文脉》的当代续篇,其中有的文章已成为近年来网上最轰动的篇目。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交往描写了巴金、黄佐临、谢晋、章培恒、陆谷孙、星云大师、饶宗颐、金庸、林怀民、白先勇、余光中等一代文化巨匠,同时也写了自己与妻子马兰的情感历程。作者对《门孔》这一书名的阐释是:“守护门庭,窥探神圣。”

· 2017年12月,《境外演讲》出版发行。此书收集了作者在联合国的三次演讲,又汇集了在美国各地和我国港澳地区巡回演讲和电视讲座的部分记录,被专家学者评为“打开中华文化之门的钥匙”。

· 2018年全年,应喜马拉雅网上授课平台之邀,把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的博士课程向全社会开放,播出《中国文化必修课》。截至2019年10月,收听人次已经超过六千万。

(周行、刘超英整理,经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