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既能摆正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又能疏通善与不善之间的界限,好像力量无限。但实际上,这种摆正和疏通,都没有“着力”的姿态,更没有“做作”的印痕,一切都自然而然。因此,老子又要讲述他的核心思想“无为”了。
这一章有不少很精彩的短句,既让人感受到老子的睿智,又使人惊叹汉语的神奇。例如,上来这九个字就不能不惊叹:“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三字一组,每组中第一字与第三字完全一样,三组中第二个字又完全一样。这种简洁的重叠结构,一定巧埋深意。这九个字,怎么翻译都会显拙,而智者一见就能明白。
接下来是“大小多少”这四个字。这四个字能成为独立的意思存在吗?历代研究者根据一般阅读习惯,产生了怀疑。连姚鼐、奚侗、蒋锡昌这些老子研究专家都认为脱字了,或写错了。但高亨却在《老子正诂》里做出另一种解释:“大小者,大其小也,小而以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为多也。”按照他的意思,“大小多少”不是并列的四个字,而是可以分为两组。“大小”,“大”是动词,也就是看大、做大,“大小”就是把“小”看大、做大。那么,“多少”也是同样,把“少”看多、做多。
当然,也可以反向回转:把“大”看小、做小,把“多”看少、做少。
结果,大小之间颠倒了,多少之间反转了。
这种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但老子居然只用了四个字就把它们全都包罗在里边了。
然后,他又趁势,在大小、难易上说了一些“逆向因果”逻辑,说得特别让人开窍。
这个由不少精彩短句组成的原文,是这样的——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多少。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看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就更能明白第六十章的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了。
并不是不知道治大国的事情多难多大,但必须找到一个又小又容易的着手处。
接下来那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又把这个思想更往前推了一步,那就是,如果终于把大事做成了,明道的圣人也不把它看大,更不把自己看大。结果,远远看去,那倒是真正的大。
下面是这一章的译文——
把无为当作为,
把无事当作事,
把无味当作味。
大可以为小,小可以为大;多可以为少,少可以为多。
从容易处开解难题,
从细小处来做大事。
其实天下难事,必从易处着手;
天下大事,必从细处开始。
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而成就了真正的大。
轻诺必寡信。把事情看容易了,必然多难。
圣人总是重视困难,结果反而没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