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的论述还在深入。
老子显然对上一章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一个有关万物生长的宏大图谱极为看重,却又意犹未尽,尤其对于“道生之”这个起点还想继续展开,因此有了这一章。他认为,既然万物都是“道生之”,那么,道就是一切之始,就是万物之母。道是母亲,就会有母子关系,儿子们应该怎么做呢?
大家还记得第四十二章曾经以“道生一”来论述“宇宙生成论”,现在这一章有所不同,主要是讨论被道所生的一切人、一切事如何恪守本分,其中包括常人、智者、君主。从这一章开始,他在之后的好几章中都会延续这个话题,而且越来越把焦点集中在君主的治理原则上。
那就先看这一章,他从“天下有始”说起。
原文是——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此文一开始就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的起始,因此也是天下的母亲。然后,从“母”说到了“子”。“子”只要守护好这位伟大的母亲,终身都不会陷于危殆。
但是,如何守护?如何背靠着这位母亲来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
接下来的文字,就需要做一些词语上的化解了。
“塞其兑”,这个“兑”是什么?为什么要塞住?《易经》中说:“兑为口。”原来,是指少说话,尽量不说。接下来是“闭其门”,意思倒是很明白。但是,为什么要不开口、不开门呢?王弼解释道:“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简单说来,口生事,门多事。清代学者高延第在《老子证义》中说得更清楚:“兑,口也。口为言所从出,门为人所由行,塞之闭之,不贵多言,不为异行。”
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的好处,是“终身不勤”。这又让现在的读者纳闷了,因为“勤”在现代的意思很正面,怎么“不勤”反倒是好结果了呢?这里就有了两种解释。马叙伦说:“勤借为瘽,《说文》曰:‘瘽,病也。’”那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塞口闭门,就会无病无灾。陈鼓应说:“这里的‘勤’作普通‘勤劳’讲,含有劳扰的意思。”那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塞口闭门,就不会有烦劳。两种解释都不错,但我从“终身不勤”与“终身不救”的对仗意义上,更偏向于马叙伦的解释。
还有一个词语障碍就是最后的“袭”。也有两种解释,一是“承袭”,承袭常道,很好懂;二是“习”,习惯于常道,因为《周礼·胥师》注上有言:“故书袭为习。”其实这两种解释区别不大,我在翻译时,看上了“袭常”这两字与“习以为常”这个成语的过渡,因此采用了第二种解释,即袭习同义。
那就可以看看译文了——
天下有始源,那就是天下之母。
认定了“母”,就会认定“子”。认定了“子”,就会守护“母”。这样,就终身不会陷于危殆。
塞住口,关住门,终身无病。
打开是非口道,启动事欲之门,那就会终身无救。
能见细微,叫明。
能守柔弱,叫强。
那就用它的光,复归其明,不留祸殃,习以为常。
按照这个比喻,既然母亲是天下之母,那么,有幸成为她的儿子就不应该随便言语和交往,还要细致温顺,“见小”、“守柔”,这才算得上一个称职的儿子。
如果跳出这个比喻,从哲学上讲,那么,老子是主张在守道的过程中,要建立低调的内循环,而不要耗损于高调的外循环。
既然说到了这里,我必须表述自己的评论了。老子的理论意图很清晰,但是,“内循环”和“外循环”是不可分割的。塞住口,闭其门,如果作为一个比喻是可以的,如果作为普遍规则就有偏激之嫌。这就像在生活中,少说话的人未必深刻,少出门的人未必专心。既然“母”是“万物之母”、“天下之母”,那么如果封闭,也就不再有万物,不再有天下。只有交流,才能“天下一体”;只有交流,才有大道之大。
但是,无论如何,老子的论述还是重要的。人们应该记住他的提醒:口和门,都是天下是非的孔窍,要懂得收敛,然后静静地为大道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