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天下的事,要知便能知,想见便能见,那还要辛苦学习吗?
老子对于“学习”的功效,确实很怀疑。他认为,天下真正要学的是道,但道只能悟,不能学。而道之外的各种学习,都不重要,而且往往学得越多,离道越远。就像我们经常见到的那样,不少“书呆子”学得越多,越不明天下大道。
那怎么办呢?老子的想法是,人们少学一点不要紧,少而又少,反而能进入“无为”状态,接近大道。这是他的“无为”思想在学习上的体现。
对学习持这样的观点,常常使很多学人皱眉。因此河上公注释,老子所说的学习,是指“政教礼乐”,老子排斥的,并不是所有的学问,只是“政教礼乐”之学。学这些东西,反而会挑动起人的“情欲”和“文饰”,所以学得越少越好。我发现,后来不少研究也就根据这种判断,把老子对学习的怀疑都说成是对情欲的提防了。
但是,我实在没有看出来老子在这里是在提防情欲。
至于老子对学习的怀疑,是不是专指“政教礼乐”之学,我也有不同意见。老子确实不喜欢“政教礼乐”,而当时他周边的教育也常常陷于这个泥淖,这是事实,但老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大得多,深得多。
请不要忘了,他刚刚在上一章讲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说明他相信,一般的学习达不到这种“知”和“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对于天地宇宙在运行之中所蕴藏的自然大道,一般的学习很难问津,因此再学也没有用。他希望人们不要花那么多精力到处去听课,而应该明白真正的老师在天上,在自然,在自己心中。
因此,他对学习的怀疑带有整体性。我们不要为了维护他的正确,替他来做“补充说明”。
老子即使产生了偏差,也是一种“伟大的偏差”,用不着“平庸的补漏”。
他对于大道之行,有点着急,因此对于一切与大道不恰的部分,态度过于冷冽,排斥得有点过分。
人类学习,范围很广,其中不少部分,有益于民众生计,有益于社会发展,因此也符合大道。而且从老子的其他论述来看,他也不反对知识积累。只是他一时发现了症结,就做出了某种严厉的判断。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是能体会的。例如,见到不少获得了博士学位的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其他人,我们也会对学位做出过分的批评。
老子从学习的问题过渡到“无为”之后,又展示了他对治理天下的要求。
那我们就来看看全文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三十七章已经讲过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个重要命题,又出现了。只不过,他用这个命题来论述天下治理,态度更彻底了。这里所说的“无事”、“有事”,表明他希望天下尽量不要出现种种事端,因此治理者不要以各种好听的名义给天下找麻烦,这就是最好的治理。反之,名义多、麻烦多,就算不上好的治理。
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是这样——
学得越多,为道越少。少而又少,至于无为。
说是无为,却事事可为。
治理天下,不要自找麻烦。如果有太多麻烦,就不配治理天下。
完全不找麻烦的治理者,那就是圣人。他们会把自己消融到百姓之中,大善大信,想找麻烦也找不到了。这是下一章要描述的美好形象。